地理课上,高中生化身专家治理内涝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6日讯(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殷卫国)2016年的校园内涝因何发生?如果你是校长,你有什么治理建议?在校园海绵工程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12月16日上午,全国地理优质课展示活动在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举行。市四十九中教师彭自来执教的《水循环》将地理学知识与孩子们身边的地理现象紧密结合,高中生在课堂上化身专家,对校园及城市内涝提出治理建议。

展示活动现场 记者郭丽霞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现场见到,课程一开始,彭自来以播放视频及照片的形式,将孩子们带到了2016年该校发生洪涝的现场,并引导他们思考、运用水循环原理解答内涝的成因:地面硬化、水难以下渗;学校地势比周围低洼容易积水;长江水位在汛期上涨,再加上武汉湖泊的减少,加剧了内涝……

而在2019年6月21日发生的大暴雨中,许多学生谈起了他们的亲身感受:“单日降雨量超过了2016年洪涝的那次,可学校受到的影响却不大,当天正好中考,只延迟了一个小时开考。”此次课前,孩子们曾利用活动课时间分组到校园内寻找答案,发现了下沉式绿地、蓄水模块、蓄水管道等许多“海绵结构”。

校园及城市的内涝如何治理?高中生们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铲掉水泥地,铺上透水砖,增加植被,建蓄水池将水储存起来,通过透水管道将水排出去……

高一(6)班学生周宇洁说,加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有趣,也引导大家反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人地协调。

“让孩子们认识身边的地理现象,是新课改、新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彭自来表示,市四十九中是海绵试点学校,课前他让学校气象社骨干组织同学们调查校园海绵结构,就是希望孩子们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编辑:杨京】

(作者:郭丽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