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兄弟,平凡但不低微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肖畅

12月18日凌晨,经过80多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川煤集团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中被困的13名矿工成功获救。

12月14日,位于宜宾珙县巡场镇的川煤集团芙蓉公司杉木树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当时井下347人中329人安全出井,5天4夜,13名矿工生还,5名工人遇难。

我们为遇难者默哀,一场创造奇迹的救援,还是没能避免伤亡,令人叹息。事故面前无侥幸,安全漏洞必须严查,责任必须严肃追究。生命至上,不能用救援奇迹冲淡事故责任。

我们也为这场创造生命奇迹的救援喝彩。排水、通风、清淤、搜救,各方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井下复杂环境,救援多层级、多部门联动,突破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此同时,井下的矿工靠自带干粮、水积极求生,争取了最大生机,他们都是好样的。

救援固然科学、高效,而在这背后,救援所体现的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让人致敬。救援现场的克难攻坚,现场之外的报道关注、舆论祈福,那些救援期间所笼罩的真诚、深情,是真正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

这些矿工兄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作业,与风险、危险相伴。相比于生活优渥、身份显赫甚至时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人们相比,他们很平凡,普普通通,要下力干活,讲不起“生活品位”。但他们平凡而不低微,生命遭遇危险时,社会各方动员、守望相助。

矿工们的境遇,就是当代中国劳动者的境遇。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处境容易被忽视,很难成为有“社会能量”的人,甚至很容易跌落至社会底层。但他们真正在需要求助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制度、资源、舆论毫无保留地为他们输送能量。在这样的中国社会,“社会底层”的画面正在改变。

事实上,矿工们所代表的劳动者,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形象越来越闪亮了。在越来越多的媒体画面中、电影银幕上,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不再是边缘群像,他们获得各种新闻关注、艺术书写,成为许多社会画面中的主角。这样一种社会氛围、文化氛围,能够让每一个普通人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当然,生命的守望相助不仅仅是强有力的救援,也要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真正强化预防体系、安全牢笼,严守安全红线,把工人身边的风险隐患减到最小。也许工人们难以远离艰苦作业的环境,但他们可以远离风险隐患。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让工人有力量。

【编辑:黄亚婷】

(作者:肖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