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位医生十年如一日地回老家为乡亲看病,从不拿乡亲们的钱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24日讯(记者田巧萍)12月21日早晨7时,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杜荣辉从武汉出发,赶赴200公里外的通城老家,为乡亲们看病。

全程高速。上午9时28分,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门诊。杜荣辉换上通城县结核病防治门诊的白大褂,拿出放大镜和听诊器,打开了阅片灯。

门诊主任刘葵约了他们这一个月来碰到的34个肺部疑难病人。给他们做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就是杜荣辉回老家义诊的任务。

从2009年夏天开始,杜荣辉每个月回一次老家给乡亲们看病。这是她2019年的第12次,也是今年的最后一次。

病人 把安慰的话藏在诊断里 

杜荣辉来到吴海洲的家门口为他巡诊,家人们满眼等待义诊结果 记者金振强 摄

34个病人挤满了50多平方米的门诊大厅,杜荣辉免费看病,刘葵是她的助手,也是日后这些病人的管理人。

42岁的吴义,常年在外打工。到打工所在地的医院看病,医生跟他说是钙化的旧病灶,没事,不用管。但吴义咳嗽,呼吸受困,他不得不于10天前回到老家。不能干活了,他正为家里往后的生计犯愁。

杜荣辉拿着吴义的片子,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又用听诊器听肺、询问他在外打工时的生活状况。“我判断是结核,查个痰,再查一下肝肾功能,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用国家免费的抗结核药来治疗,好好吃药,完全可以治愈!”杜荣辉把安慰的话藏在诊断里。听到能治好,吴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结核病的化疗药物能诱发痛风,67岁的郑小华恰恰有痛风。为了治疗结核,他来到武汉一家大医院住院。住了4天,就住不下去了:“一天要三四千,诊不起。”杜荣辉给他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不用住院,在家吃药化疗。她用家乡话叮嘱郑小华:“吃药有什么不舒服,就来找刘葵主任,她不能解决的,会随时找到我,药千万不能停啊!”

杜荣辉看病,专注、认真,目光温暖。她话不多,但句句明确,没有一丝含糊和犹豫,病人听得懂。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区,七山二田一分水是这对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地少人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老年、孩子留守。34个病人,绝大部分来自县城之外的乡镇,最近的坐车要20多分钟,最远的坐车要一个多小时。

“你看,他们到县城来看病都这么不方便,要是去武汉,那就更不方便了。”杜荣辉说,“我来通城总比他们跑武汉要好。”

10年 定好的时间风雨无阻

杜荣辉用放大镜仔细查看CT片的每一个细节 记者金振强 摄

10年,120次武汉—通城往返。每次过路费、汽油费500多元,杜荣辉自掏腰包,仅这一项就是6万多元。杜荣辉说:“钱不多,我还拿得出。”

120次义诊,每次平均面诊超过40人,10年面诊5000余人次,杜荣辉没收病人一分钱,她给病人节约的去大城市看病的交通费、住宿费是多少?省下的医疗费有多少?通城县疾控中心主任徐胜说:“无法统计,但她确实让这些病人看得起病了!”

人类早已攻克了结核病,早期发现的病人,如果规范服药6-8个月,95%以上可以治愈。为了控制结核病,消灭因结核病而导致的贫困,中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实施结核病免费治疗,建立了完善的防治体系。

但通城县也与中国其他边远农村一样,结核病防治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基层医生缺乏专业训练,鉴别诊断难;二是因为病人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和药物副反应,病人依从性差,随意停药,导致病情反复。两大难题恰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所在。

杜荣辉刚到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门诊义诊时,这里的医生只是凭片子判断,手段单一,误诊率高。

杜荣辉以义诊室为课堂,回到武汉后又以微信、电话为教学手段,训练当地医生,教会他们规范的结核病鉴别诊断方法和标准化、个性化治疗方法。

杜荣辉刚到县疾控结核病防治门诊义诊时,每次都要接待八九十个病人,而现在,只有特别复杂的病人才留给她看,一般和较为疑难的病人当地医生可以自己诊断治疗了。

10年,每个月的一个周末,定好的时间,风雨无阻,从不缺席。杜荣辉用她的行动给她的病人建立起一个依从性的通道,一个遵守规范的榜样,让他们跟随着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遵守。

家人 不能让一场病摧毁这一切

杜荣辉上门为坐在轮椅上的方金品复检 记者金振强 摄

2009年春天,杜荣辉在家里见到了40岁的杜平花,这是二哥杜猛带来的病人。

杜平花因为呼吸不好,肺上有病灶,进行了两年的抗结核治疗。奇怪的是,治疗完全没有效果,最后开始大咯血。

大孩子6岁,小孩子不到2岁,生病两年啥活也不能干,远在广东打工养家的丈夫也回来了,原本的小康之家被杜平花的病拖垮了。杜猛告诉杜平花:“我妹妹明天回来,她是看结核病的,你来找她看看。”

在自家堂屋里,杜平花的片子杜荣辉看了一个多小时,又一点一点问她的生活,以前做过哪些工作。最后她判断杜平花不是结核病,而是在磁砖厂打工10年后落下的尘肺。

第二天,杜平花来到了杜荣辉所在的武汉市肺科医院,纤支镜检查证实了杜荣辉的判断——她的大咯血是因为支气管里有结石。

杜家有8个孩子,杜荣辉排行第六,父亲在53岁正值壮年时因病去世,50岁的母亲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因为家贫,大哥14岁就参加工作,大妹妹甚至没有念过书,一家人经常吃不饱饭。

杜平花因病返贫令杜荣辉陷入沉思:现在农村吃喝不愁,生活越过越好,但一场疾病就能摧毁这一切。我有专长,一定能做点什么!

将治好的杜平花送回,杜荣辉告诉家人:每月回一次家乡为乡亲们义诊。

“过两天我妹妹就回来了,你们来。”杜荣辉每次回乡的日子一定,母亲、兄弟姐妹就在村里提前通知。大哥记得,最多的一次,杜家堂屋里来了20多个看病的乡亲。结核病人咳嗽,有传染性,杜家人从不嫌弃,热情相待。

2011年下半年,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门诊派人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培训,请杜荣辉到县结核病防治门诊坐诊,杜荣辉答应了,她的义诊室从杜家堂屋移到了县疾控中心。

借助通城县结核病防治门诊这个平台,杜荣辉的医疗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县,她把个人的力量融入到政府控制结核事业中去。

杜荣辉平常回乡义诊的安排是这样的:周五下班后由先生开车回到隽水镇上阔村的家,第二天早晨8点到县城义诊,中午看完病人回家。每次,二哥都会做上一桌子菜,犒劳妹妹。而他们今年已80岁的母亲吴菊香则满足地坐在一旁,听着他们兄妹边吃边聊天。

杜荣辉说,家乡和亲人时时提醒着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而父母从小对他们“哪个没有一点难处?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的教诲,从来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编辑:戴容】

(作者:田巧萍金振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