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点】安顿


明清两代,中国方志编撰的数量远超前代,几乎无县无志、无府无志、无州无志,这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高度重视。有研究者说,地方文化的勃兴其实和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密切相关,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人,一直面临和我们现代人一样的困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因为斩断了和土地的关系,他们便努力保留和土地的每一片记忆。

方志编撰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或者凡例,便是“掇拾残碑断碣,所谓周彝孔鼎,散落于山崖丘莽之间,凡遗躅往迹,墟而未湮、芜而未泯者,搜刮殆尽”。周彝孔鼎现在叫青铜器,那是从殷商到战国,中华文明源头、主流的一种标志。编撰一个地方的方志、文化史,首先就要将这个地方上的“残碑断碣,周彝孔鼎”收集完整,古人明白,有了这些,这片土地便有了历史,有了历史,心灵便有了安顿。

盘龙城的发现,机缘巧合于1954年的大洪水,为抗洪取土筑堤,挖出了青铜器、石器等遗物,也让人明白这座城曾被洪水湮没,终见天日,如方志说的“遗躅往迹,墟而未湮、芜而未泯”,所以历史学家感叹盘龙城见证武汉历史环境的沧海桑田变迁,面对断壁残垣抚今追昔,“鼎盛时期的盘龙城应该控制了长江中游甚至更加广阔的地区。西至今天的荆州,东南到江西九江,大批早商时期聚落都与盘龙城保持密切关联”,张昌平说,“盘龙城开启了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今天,这里仍然是我们缅怀先民出色青铜文化、理解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重点。”

缅怀,也叫历史想象,城里的人需要历史想象来寻根寻源、定位自我,甚至安顿乡愁,他们在“邮票”大的土地里,感受生命的欢欣、生活的沸腾,他们从历史的纠葛中去寻不羁灵魂的母本、荣光之源头。

文/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