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都市田园袁惠文:美丽乡村建设先行者,深耕14年将“龟背地”变为四季花海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31日讯(记者胡毅 李英波)亭台廊榭、小桥流水,簇簇紫薇花开得正艳,水蒸气从长廊顶端飘落,一副人间仙境的模样。12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抵达新洲区丰乐村紫薇都市田园时,“掌门人”袁惠文站在花丛里,正在安排冬季园区硬件的提档升级。“准备增加更多的游乐设施、亲子互动项目,为了来年春天的游园高峰做准备。”他介绍。

4A景区、繁花盛地、网红花海……这些名称都是近年来,网友市民赋予给紫薇都市田园的赞美。作为田园拓荒者,49岁的袁惠文上世纪90年代起放弃经商,转投农业开发,自2004年起花了10年时间孕育紫薇都市田园。今年是田园面市的第5年,看着曾经贫瘠的一块“龟背地”化身万亩花海,曾经遭遇的自然灾害、入不敷出,在袁惠文看来,都不算什么。“做农业最大的动力就是热爱,我的这份热爱中,还饱含了对家乡的深情,想把农村家乡变美,让所有人都爱上这里,愿意常来玩,并通过项目带动乡亲们慢慢富起来。”他说。

从建筑装潢转做农业,曾遭遇家人质疑

“赚过快钱,尝试过财富快速增长的滋味。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还是会做农业。”袁惠文笑说。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尝到改革开放的红利,袁惠文是其中之一。做家具装潢,在武汉有厂子,广东那边也有原材料供应商,回忆那段顺风顺水的日子,袁惠文说:“财富积累得算快,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因为工作原因,袁惠文常常来往于湖北、广东两省,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地农村的差别。“同样是农村,广东的农民住小洋楼开小轿车,湖北的很多农民却面朝黄土背朝天,住在破旧瓦房里,成天为了庄稼收成担忧。”他说,“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因为家里穷,打小就得到乡亲们不少关照。要富就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怀抱“让家乡变美变富”的朴素想法,袁惠文放弃外人看来的“赚钱”项目,回到家乡新洲区丰乐村。他找来市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就“如何让家乡土地焕发生机”为题展开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要升级产业结构,改变耕田种地靠天收的模式。针对家乡气候宜人、土质优良的特性,袁惠文集结武汉42家苗木企业,花去数年时间,在家乡土地上种了4万亩花卉苗木。“发展产业,首先就是让家乡美起来。”袁惠文说。

从以小时为单位赚钱,到不计成本地投入却暂时看不到产出,袁惠文的执拗受到了家人的质疑,家人表示“这样一人用力早晚会把积蓄消耗殆尽,是否值得”。“和他们聊了我的初衷,也结合政策讲了农业发展前景,最终得到了家人支持。”袁惠文说。

十年磨一剑,将黄土地变身4A景区

“从种植业转向休闲农业,并最终锁定赏花游,源自市政府对赏花经济的扶持。”望向窗外的满树繁花,袁惠文说。

袁惠文一直在践行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 刘斌摄

2005年,市政府大力发展“赏花经济”,以武大的樱花潮为契机,号召企业要把目光转向农村广阔天地,打造四季花开盛景。“承接市里的‘赏花经济’导向,谋求转型,从苗木花卉种植转向休闲型农业,打造赏花景区。”

在新洲区政府支持下,袁惠文在丰乐村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正式开启了紫薇都市田园项目。继续和农业专家合作,分析四季栽种花卉苗木品种,最终确定以新洲区标志性的紫薇花为切入点,打造紫薇主题赏花公园;陆续招募110名员工,其中包括很多当地贫困户,定期培训花卉苗木种植技术,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工作,创收致富;引入大量园林小品,打造一步一景的公园景致……

一切都在稳步推进时,却发生了一件让袁惠文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波折。2011年春,园区从外省引进了一批规划树苗。这种桂花树长成后树高通通1.3米,花长一律8厘米,价格昂贵。谁能料到,栽种后就遇上长达近30天的干旱。“园区所在土地是一块典型的‘龟背地’,中间高两边低,储水能力本就不强,遇上干旱,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袁惠文回忆。

吃住在园区,保护婴孩似地,白天组织集中浇灌,半夜会找几个人一道再去看一次,哪里缺水了就再浇一次,生怕渴死一株桂花树。从4月中旬开始,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1个月,到了5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下雨了。“真不夸张,一个箭步就跑到了雨中,张开双臂抬头迎接雨水,对,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分不清楚。”袁惠文说。

过了个坎,接下来的路,就平坦了。2014年,紫薇都市田园如期开园,成为新洲区乃至武汉市的一张赏花名片。截至目前,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园区成了市民休闲赏花的好去处。袁惠文率领团队,还将紫薇花树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紫薇花藤编织成“百家姓”等文创产品,并承接下江滩二期花篮编织等业务,欲打造紫薇编织文化产业园。

民宿与赏花嫁接,让家乡的美传得更远

春季海棠、夏季紫薇荷花、秋季桂花、冬季腊梅,一年四季徜徉紫薇都市田园,处处有花香美景……当下的紫薇都市田园,是国家4A级风景区,被不少网友称为“世外桃源”。

紫薇都市田园四季有花 记者 刘斌摄

“项目于2016年收支平衡,2017年起开始盈利。园区越来越美,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收入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让人欣慰。”袁惠文说。

最初的引领家乡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但袁惠文并未停下脚步,“产生升级是第一步,要形成赏花产业链”。

2019年,除开继续扩容紫薇都市田园,将农业科普、苗木种植、休闲观光、研学体验整合在一起,并大力开发“夜经济”外,袁惠文还开始着手民宿开发,将农民的闲置房改造为民宿,进一步丰富产业链。他认为,来看了花、玩了项目、品尝了美食,意犹未尽的市民还有住宿需求,“为市民提供富有本地特色的民宿,让他们来到这里,看的是美景,吃的是特色,享受的是服务”。

目前,民宿项目已经流转改造3套民宿,袁惠文计划,2020年底前,流转改造100套民宿形成民宿村。14年,曾经的一块“龟背地”,化身四季花海,盘活了一方经济,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脱贫致富,袁惠文很庆幸认准了农业就一头扎进去,从未放弃。“投身农业,凭的是从未改变的热爱、付出不求回报的执着和时时创新的思考,愿意为了家乡的美好,一直奋斗下去。”他说。

“长江新农”征集令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大批新农民涌入到农业行业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农业现代化正在加速走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着力提升农民科学素养,要让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民”显身手、担重任、挑大梁。

在国家战略的号召下,这些具有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的新农民涌入到乡村这片热土。这群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先锋、乡村振兴实践者,迅速成长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人才支撑。

他们或是留学归来的海归、或是城市中小有成就的白领、或是喜欢田野的80后、90后……他们与以往大家印象里的传统农民不同,不惧别人质疑的目光,用现代化经营理念、科技化种植方式、互联网化经营模式,让乡村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成就自己事业的同时,带动了乡村发展、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

长江日报乡村振兴传播中心正陆续推出《长江新农》人物专栏,寻找并报道这群正在武汉乃至湖北省内一线农村打拼的新生力量,讲述新农民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真实故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如果您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新农民”,欢迎自荐。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新农民”,请把这位“最靓的仔”推荐给我们!

联系我们:请关注“武汉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回复“长江新农+自我介绍+联系方式”,或者发送相关信息到邮箱:1374505117@qq.com,还可直接拨打电话18271904473,期待一起加入到乡村振兴大家庭!

【编辑:杨京】

(作者:胡毅 李英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