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时间班子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高级记者。

根据《尚书》,中国最早的时间官员,来自羲氏家族与和氏家族。《尚书·尧典》中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是命令羲氏与和氏,钦敬地遵循天道,按照日月星辰的运行,把天时节令授予人们。

尧又分别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居住在东、南、西、北,各依昼夜长短、星宿方位,测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仲春时节人们散在田野,鸟兽生育繁殖;仲夏时节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羽毛稀疏;仲秋时节人们回居平地,鸟兽换生新毛;仲冬时节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细毛。尧告诉羲氏与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四季而成一岁,“由此规定百官的事务,各种事情就都兴办起来”。

在《周礼》中,司职时间的官员分属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之下。在掌管礼制的春官大宗伯之下,有鸡人1人,下士1人,徒4人,负责掌供鸡牲,预报晓旦。有太史2人,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历法。太史下属中有冯相氏2人,下士4人,府2人,史4人,徒8人,负责观察天相;保章氏2人,下士4人,府2人,史4人,徒8人,负责根据天相辨别吉凶。在掌管军事的夏官大司马之下,有挈壶氏,包括下士6人,史2人,徒12人,负责管理计时工具漏刻。在掌管刑法的秋官大司寇之下,有司寤氏,包括下士2人,徒8人,负责区分夜晚时间,禁止夜行。

现在一般认为,《尚书》和《周礼》的成书年代都可能晚至战国时期,所以其载记未必可靠。但至少周礼的一些记载已得到一些文物的验证。

秦汉时期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所属有太史待诏、明堂丞、灵台丞、治历、龟卜、请雨、候星、候晷等,负责各方面时间管理工作。主管太子事务的詹事之下,设有“太子率更令”,掌管宫廷漏刻,负责启闭宫门。《旧汉仪》记载,“昼漏尽,夜漏起,宫中卫宫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相传授”“丞相府官奴婢传漏及起居”。《汉杂事》记载:“鼓以动众,钲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钲鸣则息”,鼓钲指示作息。写作《新论》的桓谭说“余前为郎,典漏刻”。汉哀帝宠臣董贤也曾司职“传漏殿下”。综上,汉代有太史待诏、太子率更令、郎官、官奴婢共四种人员负责时间管理,分属太史令、太子、光禄勋卿、丞相府四个系统。

晋代宫廷设有“漏刻史”,皇帝出巡时随行有“五时车”。北周时期庾信在《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写到“始听鼓而唱筹,即移竿而标箭”,皇帝田猎时有计时车驾。

隋朝官制大变。太史令改由秘书省领导,有太史曹,设长官令、丞,司历2人,监候4人,下面有负责历法、漏刻、观气的博士和生员。但很快在隋炀帝大业3年又将太史令从七品提升为五品,机构为太史监,下设司辰师8人,监候10人。从此,古代天文机构开始独立设置。太子率更令仍配置漏刻官员,皇帝出巡时负责保卫的左右武侯也配置漏刻官员,左右武侯“加置司辰师4人,漏刻生110人”。《隋书·百官志》记载天文机构有漏刻博士一职,负责“掌教漏刻生”。

唐代进一步提高了天文历法机构的位置,唐代天文历法管理机构达到古代最大规模。武则天时684年将太史局改浑天监,不隶属秘书省。唐肃宗时改为司天台,与秘书省监、御史大夫、各寺正卿同级,下设春、夏、秋、冬、中五官,五官下还各有保章正、监候、灵台郎等官。702年,计时主管有挈壶正2人,下设司辰70人,漏刻典事22人,漏刻博士9人,漏刻生360人,典钟112人,典鼓88人,楷书手2人,亭长4人,掌固4人。758年,即肃宗改司天台之时,计有五官挈壶正5人,五官司辰15人,五官礼生15人,五官楷书手5人,令史5人,漏刻博士20人,典钟典鼓350人,漏生40人,视品10人。

此外,在太子率更寺系统,有令1人,丞2人,主簿1人,录事1人,伶官师2人,漏刻博士2人,掌漏6人,漏童60人,典鼓24人。662年,这一系统改司更寺,人员精减,但仍有司更大夫1人,录事1人,府3人,吏4人,漏刻博士2人,掌漏6人,漏童20人,典钟典鼓各12人,亭长4人,掌固4人。据《新唐书》记载,太子率更寺的职责,被明确与政令、政事直接联系,职权范围不仅有管理宫禁和钟鼓,还包括举正宗族不序、礼仪不节、音律不谐、漏刻不审、刑名不法,“决囚,则与丞同位”。

这就是说,有几套班子在进行时间管理工作,除了掌管天文历法的政府部门,宫廷系统也有自己的时间机构。在唐代,浑天监-司天台系统就有近700人进行时间管理工作,在太子率更寺系统另有数十人专职时间管理。从此,可见大一统的朝廷对时间管理的重视。这样的重视,当然有其原因。礼治传统要求的不只是通过统一的时间来协调社会的行为(如农时、节庆、宵禁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时间管理来体现统治权力的合法性,那就是历法授时与天地运行的符合程度,宫廷礼仪与政府治理时间上的准确程度,都能作为治理正当性的证明。时间错乱,不只是节奏的错乱,甚至可能并不导致社会节奏的错乱,但它一定意味着朝廷与天意的背离,这就关系至大了。时间管理专门队伍的壮大,客观上使天文观测、时间测量、计时工具得到发展,也使中国的历法推算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文/刘洪波)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