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点】言无难


    《红楼梦》虽如研究者萨孟武诙谐所言“记事总不忘吃饭”,但恰恰吃饭睡觉、言行举止的日常生活中能更平凡而深刻地透露出历史的信息,特别是当我们习于某种一时的风气、理论而常常忽略、遗忘其他时,在生活的记述中总能幽微、曲折地体现出生活、历史的多样性和深邃性。

    比如,我们常听人说“中国自古有人治无法治”。拿《红楼梦》里小门子的护官符:“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或者王熙凤的豪言:“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来印证,贪贿弄权、徇私枉法,“有人治”当然没跑,但是否便能承接下句“无法治”?逻辑是否就是如此人治、法治二分对立?

    这让人想起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另一位语言学家王力的论文《中国古文法》上的批注:“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我们说一个东西“有”很容易,举一个例证即可;说“无”很难,得穷尽所有,方可断言。研究中国历史,说中国“有人治”很容易,一个小门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证明;但说中国“无法治”则很难,不“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搜东西”,何敢放言?不将“法治”还原为中国历史“传统社会语境之中”的道、礼、制、规、律、讼等等诸般真实内涵时,何敢大言?

    我们总喜欢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简化为定理式的一二判断,但“复杂”总会打“简单”的脸,颠覆我们的想象,“有”总会打“无”的脸,改变我们的认知,就像柯岚讲《红楼梦里的法文化》,寻绎传统社会法治的功能和价值时,我们会发现,中国自古其实就有极强大的法治思想和实践,只是“法治”的现代或西方教条遮蔽了眼,认有做无罢了。文/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