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持续关注长江日报独家报道:院士工作站有名更要有实

长江日报-长江网1月14日讯(记者陈洁 朱建华)湖北一年4次“出手”,9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摘牌。上月,长江日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在全国持续广泛关注。14日,科技日报在网端推出评论员评论《院士工作站有名更要有实》。

央视报道截图

此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央广、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央媒通过不同的形式,关注湖北一年9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摘牌一事。10日晚,央视新闻频道作了近4分钟报道。央视在报道中称,规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制度是为了让更多的工作站真正发挥在科研领域的引领作用。

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截图

湖北柳树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去年湖北摘牌的96家工作站之一。面对采访,该公司总经理杨泽清介绍,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2016年就没有再去过。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披露,有企业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在申请资料上私自填上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证件都复印上去了。“我一听还有这样的事,我马上就跟当地科技厅写信说,这个没有通过我的同意,一定不能做,做的话我要追查你们的责任。后来他们一了解情况就撤下来了。”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站门槛已提高了。湖北省科协计划财务部部长赵钢介绍,以前对企业建院士专家站的要求没那么严格,现在明确必须要有10人以上的技术团队进行配合,才能够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除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等外,湖北经视、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济南时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针对湖北96家院士工作站被摘牌刊发了评论。新浪网上有近5000网友留言评论此事。

部分媒体评论摘录:

经济日报:“花瓶”式院士工作站该休矣

近年来,院士工作站越建越多,但一些工作站名不符实,成为徒有虚名的“花瓶”。实际上,盲目建设院士工作站,破坏的是学术生态,浪费的是公共资源。相关规定的出台,显然有助于清理“花瓶”式院士工作站,促进院士在工作站真正出成果。同时,有关部门应对院士工作站建立严格科学的批准、考评机制和补贴办法,使院士工作站真正推动产业与技术融合,做到名符其实。

科技日报:让院士工作站回归本真

湖北省出台规定,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院士工作站,予以摘牌,值得借鉴。牌子能挂,也要能摘,清理不合格的院士工作站,有助于纠正学界的功利、浮躁风气。任何牵扯利益往来的合作中,学界大咖都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拒绝学术声誉简单变现。应该看到,绝大多数院士是自律的、务实的,此次撤销工作站,许多院士为之拍手叫好。让院士们继续以身作则,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让院士工作站回归本真。

新京报:有名无实,何必留名

科研的核心,不仅是谁在做,更是做什么、有哪些成果。人们关心主持研究的有哪些大咖,但更关心这些以名人身份获得的研发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湖北对名不副实、只为圈经费的院士工作站及时注销,既避免了经费的无端流失,也是对科研声誉的珍视。这对于科研是一件好事,而且也应当推广到其他省份。

北京青年报:有名无实的院士工作站为何那么多

院士工作站泛滥,地方和院士都有责任。于地方而言,设立院士工作站,是地方重视科研发展的政绩,如果院士工作站确实是院士带领其团队开展科研工作,这无可厚非,可如果只是挂牌设立工作站,但院士根本不来工作,那就是假政绩;于院士而言,设立工作站要确保院士真干事,而不是只挂个牌,但在现实中,有的院士明知自己不可能有时间参与工作站工作,却答应设立工作站,还从挂名中获取报酬,这严格说来就是没有科学家精神,也是院士头衔利益化的表现之一。治理院士工作站泛滥现象,要进一步推进院士去利益化改革。

【编辑:金鑫】

(作者:陈洁 朱建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