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导师思想,得要多“近视”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周劼

中科院研究员徐中民在《冰川冻土》杂志发表论文吹嘘“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其引发的舆论潮尚未退去,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湖南师大前校长张楚廷教授居然指导自己的博士生撰写研究自己思想的博士论文。

根据互联网上发布的搜索截图,研究张楚廷前校长的各种思想的学术论文多达上百篇,其中不少论文作者来自湖南师大,其中有硕士论文也有博士论文。从论文题目可知,大家研究的有张楚廷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教学思想、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思想、管理思想等,甚至有人研究起张楚廷的领导特质、学生观。“张楚廷思想”,俨然是一个深邃的体系。

现在人们首先质疑的是,张楚廷不仅指导自己的学生研究自己,而且还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有人指责他“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但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回应称,所有程序都是合法合规合理的,没有问题。据说指导教师担任博士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是惯例。

至于研究张楚廷各种思想的问题,湖南师大有人称,张楚廷在担任校长时对湖南师大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教育界是较有影响的人物,的确有研究的价值。

争议恐怕一时难有定论,但引发舆论关注的上述事件明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术圈子化、近亲化。徐中民吹捧“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使学术研究范畴不再是自然的奥秘、社会运动的内在规律,而是囿于师生关系这个小天地。张楚廷指导自己的博士生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种种思想,又可谓“别开生面”。

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一直在呼吁反对“近亲繁殖”,但这个问题可谓一个痼疾。所谓“近亲繁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高校大量免推本校研究生,二是习惯留用本校博士毕业生,其结果就是一个学术机构在研究方向、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与气质上非常接近,缺乏创新。钱学森曾提出中国高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的“钱学森之问”,有人认为,国内学术的近亲繁殖就是根源之一。

现在张楚廷教授倒好,他不是让自己的研究生放眼“外面的世界”,而是就近取材,关起门来研究自己,研究“张楚廷思想”。不是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大学是教育和学术机构,其研究对象和领域理应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在大家都去研究一位前校长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教学思想、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思想、管理思想,这种学术视野、学术格局是不是显得太“小”了?

不是说一位前大学校长就一定没有思想、其思想一定不值得研究。如果一位教授在学术上卓有建树、蔚然大家,如果一位大学校长如蔡元培给我们留下了办学典范,其弟子不是不可以把他作为研究对象。但硕博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尚处于为学术研究打基础的阶段,此时就以导师为研究对象,肯定会极大地限制其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知识积累的广博。

如果说大学过多留用本校毕业生是“近亲繁殖”,像湖南师大有这么多研究生、学者研究自己的一位校长或前校长、撰写这么多论文,就更是一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如果说张楚廷曾经有功于湖南师大的发展,但如果湖南师大的研究生和教师都以研究“张楚廷思想”为学术特长,眼里只有前校长而无视中国的存在,看不到社会对知识创新的紧迫期待,这岂不是有害于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术声誉和学术前途?

【编辑:丁翾】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