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初心,不忘为什么出发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不断叩问初心、激励使命,才不会忘记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才不会走散、走丢。

我们去了橘子洲头和井冈山,从党的非凡历史和我们精神的源头中找寻初心;我们去了梁家河和正定,从老同事、老乡们的讲述中,感悟人民领袖坚守初心、情系人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是一辈子的事,要像李少卿那样用一生去守护践行;初心又是这么朴素平凡,为群众改厕所、修路、销售积压的萝卜,群众就会用鲜红的手印表达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每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人,初心都是相通的,使命一以贯之。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初心,也是恒心。(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李煦)

寻访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精神

到我们的精神源头去汲取前进力量

毛泽东诗词是我们党、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激励全党不忘初心,不忘革命理想和宗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019年初夏,长江日报启动“寻访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精神”大型采访,多路记者奔赴长沙、井冈山、遵义、六盘山、南京、兰考、酒泉等地,用笔墨和镜头发掘毛泽东诗词的精神特质,报道这些特质焕发出的巨大力量,是为饮水思源,继续前进。

遵义娄山关毛泽东诗词馆前的雕像 记者刘斌 摄

领受任务后,我去往遵义娄山关,当我从峰岭摩天的娄山关归来,我觉得自己身上发生了不经意的变化。

那几天里,领着我去爬娄山关的是一位81岁老人,叫肖开基。娄山关306级台阶,上上下下,老人爬了27年。他识字不多,但能一笔一画写出《忆秦娥·娄山关》每个字。他对我说:“只要我走得动一天,我就会讲一天红军的故事。”

贵州多山,也多高速公路,公路动辄穿越上千米的隧道。的士司机说,以前路两边少有高高的房子,多的是山连山、山外山。现在的贵州,除了山似乎高大些,风景、人烟、车辆,跟他处无二致。

贵州经济发展的“雄关”,是人们一步一步迈过去的。遵义市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龙社区45岁的胡会美,略带羞涩地向记者展示她穿着的高跟鞋。从“村民”到“市民”,她已经习惯了身份的转变,“刚开始,热水器和马桶都不习惯用,现在这些算什么!”她眼里的光,能闪亮世界。

我从娄山关归来,自认藐视困难的豪情增长了不少,而深植潜意识的初心,也更加坚定。(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孙珺)

记录总书记当年坚守初心的故事

为主题教育提供一份鲜活的教材

2019年5月底6月初,长江日报4路记者分赴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福建福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锻炼磨砺和工作生活的四个地方,去聆听他的老同事、老乡亲回忆往事,再现他当年守初心的情境与细节。

我有幸走访了河北正定县。1982年到1985年,习近平在这里开始“从政的起步”。短短两天,我们一行3名记者来到总书记曾工作过的县委大院,骑车调研的第一站三角村以及塔元庄,引进的旅游项目荣国府,在他倡导下最终建起的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还有正定繁荣整洁的大街小巷。

看不完,听不够。群众对总书记发自内心的信任与爱戴,深深感染了我们,谁把人民群众看得很重,人民群众也会把他看得很重。

守初心,是“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三角村当时是全县首个亩产过千斤的村,却老是“粮食不够吃”,习近平向上反映真实情况,征购粮减了2800万斤。村民们再也没有外出买粮了。

守初心,是“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村民张金贞记得来家吃饭的习近平,“就是普通小伙的样子,话不多,普通的饭,没有特别安排菜”。黄菊梅回忆,“他将自行车扛在肩上、踩着河滩地的泥泞就来了,裤腿还打着卷”。

守初心,是“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习近平在正定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他保护古树文物;引进项目,为正定留下带不走的旅游富矿;改造农村土厕……这些实事至今仍在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其他3路记者,也带着满满的收获归来。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插队,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深植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在宁德,第一次作报告,习近平就提出,“当官不要想发财”。在福州,习近平提早20年提出“马上办”的理念。

总书记当年守初心的故事,为全体党员做了表率,是主题教育一份鲜活的教材。从梁家河、正定、宁德与福州回来,作为长江日报的记者,我们都加深了对初心的认识理解,增强了对使命的责任担当。(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刘睿彻)

发掘用行动诠释初心的典型人物

“最美老兵”李少卿成全国学习榜样

救死扶伤,军花战地红样别;功藏名隐,蓝领初心别样红。98岁高龄的“最美老兵”李少卿被授予“荆楚楷模”、第七届武汉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称号。

发现李少卿的过程仍然历历在目。2019年7月5日,我偶然得到一条线索,市四医院在登记离退休老职工档案时,发现在消毒工人岗位上离休的职工李少卿曾获得过“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多项荣誉。

“消毒工人是老英雄,这位老同志真不简单,背后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脑子里一闪念,我赶紧驱车探访老人。由于老人年事已高,需卧床休养,我辗转联系到其女儿冯女士。

冯女士向记者打开了一枚枚叠放在旧盒子里的奖章,还有那泛黄的证书,讲述起母亲“压箱底”的往事。

2009年,李少卿高兴地戴起勋章留影。(李少卿家人供图)

李少卿18岁参军走上革命道路,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5年,李少卿服从组织安排就地复员,1965年随丈夫到武汉。直到1976年从武汉市第十医院(现武汉市第四医院)离休时,她都隐埋了这段事迹,默默无闻在医院供应室从事最普通的消毒工作。

经过深入采访、档案核实、实物查证后,去年7月8日,我采写的《98岁抗战老兵李少卿军功章压箱底 埋“名”数十载以普通工人身份退休》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迅速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在党员群众中掀起了学习“最美老兵”李少卿的热潮。

初心和使命,在老英雄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理想和信念,在老英雄的心里始终坚定不变。李少卿是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的典范。在采写过程中,我不断被打动着、感染着,同时也深深理解了“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汪甦)

报道“72个红手印挽留两名扶贫干部”

展现精准扶贫的“武汉实践”

青云村,是武汉市重点贫困村。2019年4月,发生在该村的“72个红手印挽留两名扶贫干部”的故事,经过长江日报记者连续报道后,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发社会热议。

4月9日,我从市扶贫办获知,3位青云村村民代表冒着倾盆大雨送来了一封联名信,72位村民签名并按上红手印,请求挽留青云村两名驻村干部杜凡、付旭东。

这是2015年武汉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第一次发生贫困村村民以联名信形式挽留驻村干部的事情。我将这一新闻线索迅速上报,得到高度重视,报社迅速调集力量,组成文字报道小组,会同摄影、视频3路记者,连续13天进村走访调查。

我们采访了近百位村民,认真核实“联名信”的经过,倾听村民心声,又详细采访了两位扶贫干部的单位、同事、妻子,挖掘了更多感人细节和故事。

我们深切感受到,72个红手印挽留驻村干部,既是对基层干部的嘉奖,也深刻表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4月15日,站在青云村新修的石护栏旁边,扶贫干部杜凡(中)、付旭东(右)正在和村支书熊兵(左)商讨下一步治理计划。记者胡冬冬 摄

4月23日,《72个红手印挽留两名扶贫干部》通讯在长江日报首发,随后又推出《“付杜组合”帮青云村选出了“红色领头雁”》等多篇通讯,展现了武汉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到扶贫一线去,报道扶贫干部最真实的身影、传递扶贫工作最鲜活的故事,我为能以新闻报道参战“脱贫之役”,以“四力”精神聚力笔尖,见证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减贫事业,感到无比光荣。(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李英波)

【编辑:杨京】

(作者:李煦 李英波 汪甦 刘睿彻 孙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