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切现实,高扬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价值冲突很激烈,我们坚信,唯有理论上清醒和自信,才能坚定自己走的路,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实践的、战斗的理论,它指引人民改造世界,指引人们为谋求幸福和解放而不懈奋斗,因此它是“活”的,是与时俱进的,是站在大地上的。也正在是实践中、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证明了自身作为真理的科学性,作为理论武器的强大。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我们坚持关切现实,高扬实践的战斗的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教条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正面交锋。我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当代中国理论的建构,拒做西方理论的传声筒和复读机,主张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实。

我们以此方向汲取理论的力量,也以此为持之以恒的理论追求。(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肖畅)

不做西方理论的“传声筒”

以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将西方理论理想化、标准化,是一些人曾有的一种倾向。坚定理论自信,不做西方理论和概念的传声筒,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实,是长江日报理论宣传坚定的方向。

一直以来,“马尔萨斯陷阱”“民主陷阱”“文明冲突陷阱”“新冷战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成为解读中国发展的流行概念。2019年4月22日,长江日报“求知”刊发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的访谈《“陷阱论”本身就是陷阱》,访谈立足中国道路所特有的现代化经验,对各种“陷阱论”的普适解释力进行了理论质疑,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这些‘陷阱’往往只是局部经验、阶段总结,并不反映必然规律”,并且“这些‘陷阱论’大多是战争胜利者对历史的总结。”

2019年6月21日,长江日报刊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的访谈《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态》,有些人讨论现代文明言必称美国,而对中国的一切不屑一顾,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混乱”;2019年8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的访谈《解决“挨骂”问题就要有中国话语权》认为,国家实力与话语权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提升话语权需要有积极主动的策略;2019年8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的访谈《“中国变革”破解社会主义历史难题》认为,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不同,理念、价值、思维当然也会不同。

这些工作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附庸他人话语体系,本身就是“陷阱”。摆脱这个陷阱,理论的力量就会不断彰显。(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李尔静)

参与当代中国理论的建构

2019年4月30日,长江日报刊登理论访谈《中国道路终结“历史终结论”》,这是我们对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的采访。上世纪80年代末,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把西方制度看作“历史终结”。在以前的印象中,这种长期流行的西方“经典理论”,从未遭遇过棋逢敌手的情况。《中国道路终结“历史终结论”》并不是叫板“历史终结论”的“第一枪”,但踩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命中了要害,响亮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和主张。自此以后,直接说破“历史终结论”甚至宣告其破产的声音越来越多。

访谈发表后,来自武汉甚至全国的理论学者纷纷向我们发来微信、邮件,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林凇撰写的《“历史终结论”是西方中心主义产物》,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春燕的《重新定义“现代化”意蕴》,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种海峰的《“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等等。来自学界的反响和呼应,让这篇理论访谈成为了一场“理论事件”。

长江日报的理论宣传工作绝不静默远观,而是进入中国理论的“发生场”。2019年5月23日我们刊发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研究所副所长王久高的访谈《五四运动,开启中国人的现代爱国运动史》,这篇访谈以“逆转”西方经典启蒙叙事的理论视角,从爱国主义精神深刻解读了五四运动的启蒙意义,也直接反映了访谈嘉宾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参与当代中国理论话语的构建进程,到中国理论正在发生的地方去,这是我们的方向,也将是持之以恒的追求。(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华智超)

让马克思主义话语“硬”起来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让马克思主义话语“硬”起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交锋,我们始终站牢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

2019年8月19日,长江日报“求知”发表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的访谈,向马克思主义话语一度“失语失踪失声”的现象亮剑,鲜明提出“回避马克思主义话题,等于放弃强大的理论支撑”。

无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还是马克思主义,都不是纯理论的、学究的,而是实践的、战斗的。这是让马克思主义话语“硬”起来的题中之义。2019年4月8日长江日报刊发对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的访谈《从“标准”与“选择”的矛盾看当代社会思潮》,以实践的观点审视价值虚无主义;6月11日刊发的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的访谈《“不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特征》,探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特质。

面对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我们时刻警惕马克思主义的空泛化、标签化,让理论访谈、文章杜绝概念和空泛说教,多一些现实针对性,理直气壮批判错误思想思潮。(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邢帆)

保持问题意识,做理论的“行动派”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的经典名言。

2019年9月25日,长江日报“求知”刊发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的访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世界”》。这篇访谈的不同之处,是用案例、史实的方式讲“理论”,通过回顾马克思一生的革命斗争实践,回顾马克思如何到革命一线中发展自己的理论,用最直观的方式讲清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质。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革命中研究革命,在劳动中研究劳动,马克思是个行动派,这也是他同一般书斋型学者的区别。

优秀的理论不是“理论派”而是“行动派”,要站在问题前端、时代前沿,解答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程,这是长江日报理论宣传工作坚信的一点。

2019年4月12日我们刊发的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的讲读文章《这堂思政课为何这么“红”》,4月4日刊发的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培永的访谈《“思政热点面对面”:用鲜活的思想赢得青年》,都是从当代青年视角出发,解读思想理论如何把准时代脉搏,贴近社会热点、大众心理;5月17日刊发的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访谈《目光放远,才知道中国经济底气何在》,针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问题,解读中国经济的韧劲、底气,以深刻的理论解读,为社会传递信心。

保持敏锐的问题感,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当代实践与问题,这也是长江日报理论工作的一贯坚持。(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华智超)

【编辑:杨京】


(作者:肖畅 李尔静 华智超 邢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