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应,推动大城善治

善治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大城善治更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也不能满足于参与者众,关键是参与有效,有效提升治理的广度和效能。

建立网上群众工作部是武汉市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创举,而武汉城市留言板是网上群众工作部的重要平台。群众路线强调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留言板是信息化时代最可及、最有效的民呼我应机制,一方面向城市决策者传递群众的呼声与诉求,另一方面推动相关部门切实解决问题。

呼得顺畅,应得及时。在呼与应中,在城市、社会和市民的良性互动中,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杨于泽)

网民建议变成现实,地铁全线延长半小时收班

2019年“五一”前夕,武汉市民的朋友圈里都在争相传播一条好消息:5月1日起,武汉地铁全线网延时半小时收班,其中有5条线收班时间超过零时。就在半个多月前,长江日报刊发报道《“夜班族”为赶地铁一路狂奔 武汉地铁末班车能否晚点收班》,引发强烈反响。网友们呼声推动城市治理,为千千万万的“夜班族”带来福音。

“武汉地铁末班车收班时间太早,呼吁延迟末班车发车时间。”4月初,看到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的这条市民留言,我感觉到了其中的分量——类似呼声很多,关乎市民出行问题。

其他城市地铁运营时间如何?我查询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的地铁运营时间,发现很多城市的地铁线路到了凌晨还可以乘车。

去年“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武昌火车站迎来返程客流高峰。记者苗剑 摄

对于网民提出的武汉地铁延时收班的建议,我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和判断:武汉正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化、经济活跃发达,地铁到了晚上10点半就收班了,不仅对夜班族来说不方便,对武汉发展夜间经济也不利。

我联系了留言的网民,也采访了多位经常上夜班的企业职工,将网友的呼声与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展现出来。

当天晚上,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就刊发了这条稿件,并在文章下方设置网友投票区,近4万人参与讨论,反响强烈。网络上,对于这条新闻的转载也是铺天盖地。半个月后,便传来武汉地铁全线网延时收班半小时的消息。

城市与市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市民的建议通过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提出并放大,最终促使建议变为现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民呼我应”彰显着城市的担当与温度,大城善治在一次次这样的互动中彰显、推进。(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汪洋)

常青花园幸福食堂内,工作人员正在给老人们打饭   记者胡胜摄

“民呼我应进社区”,为市民送上“民生大礼包”

1月9日中午,常青花园四小区内一间屋子门口,欢声贯耳、香气扑鼻。这间不足200平方米的屋子,就是常青花园幸福食堂。

“这件事情办得好,食堂的口碑是公认的。”食堂里,常青花园四小区居民朱女士听闻记者来意,放下碗筷,将思绪拉回到了7个月前。

2019年6月2日上午,长江日报策划组织的“民呼我应进社区,为民服务解难题”系列活动走进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活动现场,我听到了常青花园第三社区书记白宓的建议——在常青花园建设社区食堂,让常青花园社区老年人放心、方便用餐。

当日的现场办公会上,东西湖区主要负责人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召集起来。“市民的呼声不能懈怠,市民的期盼不能拖延”,包括幸福食堂在内,智慧小区建设、路灯管理、公共停车位等多项市民建议,各职能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详列时间计划表。

两个月后,社区食堂正式开张,取名幸福食堂。2019年底,各项建议先后落地,常青花园民生服务大变样。

这一年,“民呼我应进社区,为民服务解难题”系列活动走进汉阳、江汉、青山、东西湖、洪山、武昌、江岸、江夏等区,各区主要负责人带着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市民面对面交流,为市民送上一份份“民生大礼包”。(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杨荣峰)

一条网友留言促成市民登杨泗港长江大桥

“能不能让广大市民在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前去桥上看一看?”去年9月,记者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关注到市民邓宇提出的“点子”。

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建设,牵动着武汉市民的心。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上千条留言关注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与规划。邓宇的这条留言,引起了编辑部的重视。

杨泗港长江大桥开放日活动中,市民走上大桥观光体验  记者李子云 摄

在与中铁大桥局杨泗港长江大桥项目部、中铁大桥局置业公司商议后,市民建议被采纳——9月21日,艳阳高照,2000多名市民分批走上桥面,一睹大桥风采,尽情享受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

令市民们惊喜的是,10月1日至5日,杨泗港长江大桥再次举行市民开放日,3万余名市民分批次登上大桥,近距离感受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城市的日新月异。5天时间里,杨泗港长江大桥桥面上,市民们为大桥欢呼,为武汉喝彩,为祖国祝福。

杨泗港长江大桥开放日活动第二天,数千市民走上大桥观光体验   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甘甜 摄

邓宇和第一批登上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市民表示,能够第一时间见证城市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感到激动和自豪。连续5天,长江日报记者用数十篇报道,定格下市民在大桥上欢度国庆的动人画面。

参与此次采访报道,记者也深受触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一条建言,迅速进入城市治理通道,办理部门以开放创新的态度回应市民。这样的“民呼我应”,可触可感。(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孙笑天)

持续关注百年钟楼终“复活”,网上阅读量超4000万

2019年12月23日,武昌临江大道沉寂了十多年的百年钟楼“复活”,浑厚的钟声回荡在长江上空,与江汉关钟楼隔江相望,形成呼应。长江日报对此事的报道也登上微博热搜榜,人民网、环球时报等纷纷转载,阅读量过4000万,网友点赞相关办理部门的务实与担当。

武昌临江大道蓝湾俊园小区内,百年钟楼正在正常走动  记者胡胜 摄

对百年钟楼的关注,起于市民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的呼声。2019年8月7日,我实地探访钟楼后发出了第一篇报道,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座钟楼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武汉近代民族企业发展,其本身也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希望修复钟楼的呼声就一直未曾中断。然而,由于钟楼几经易主,原始配件早已遗失,再加上涉及经费问题,一直停摆。

修复钟楼面临诸多难题,长江日报先后发表了7篇报道,跨越4个多月,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最终让百年钟楼中断多年的钟声再次响起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汪洋)

【编辑:杨京】

(作者:杨于泽 汪洋 杨荣峰 孙笑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