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战斗中识别干部,也要识别专家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长江网评论员 李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冲在最前线的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许多的科研专家学者。我们看到,有的专家学者比如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在马不停蹄地奔走,他们在疫情来临之初就义不容辞地挂帅出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鞋底抹油、冷若冰霜甚至恶毒谩骂的专家,在抗战病毒的关键时刻,他们有的在为论文数据打架。

在这场疫情战斗中,我们要识别党员干部,也要识别专家学者。

我们要识别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需要而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还是为了一己荣辱进退而研究,把论文写在自己的小阁楼里。国家和人民需要就是最大的“课题”。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动力来自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钟南山真的相信自己的事业是救死扶伤,所以他能成为全国人民知晓的“抗非典英雄”,能够为武汉人民深情流泪,这是一点也不稀奇的。而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这时候还在为论文数据、为拿不到疫情实验数据而愤懑不平,这样的科研学者即便论文再多,没有大格局、大视野,注定成不了大事业。

我们要识别出是像钟南山、李兰娟一样挺身而出、为民犯险,还是退避三舍,甚至鞋底抹油、一逃了之。许多科学工作者不畏危险,不惧高龄,深入一线,为防控疫情、早日解除人民生命健康威胁而扎实工作,但有的所谓专家学者当逃兵、当键盘侠,明明是胆怯懦弱,却还振振有词。两相对比,境界之高下立现。

我们还要识别是真正具有人文关怀,慈悲心肠,还是冷漠如铁,对疫情“重灾区”的人民缺乏基本同情。知识不仅充实头脑,还应充实心灵,真正的科研是有人文关怀的,真正心怀人民的科研学者是有慈悲心的。但职称高、学历大,不代表品格高、关怀大,有时甚至掩不住袍子下的恶劣。前不久,一位大学教授就武汉一些市民开窗唱歌的事情,对武汉和武汉人口吐污言秽语,近乎咒骂,就是一个典型反例。

专家学者当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需要晋升、职称、课题、地位和名声,但不能忘了知识学问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此次疫情中,变成了一个与国家祸福群众安危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

【编辑:王爽 戴容】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