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向警予出生地湖南溆浦县,警予元素处处见

2月25日,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纪念 记者陈亮 摄

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记者陈亮 摄

溆浦县卢峰镇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展示向警予博物笔记 记者陈亮 摄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展示的向警予就“学生清街团”清街之事的三封公开信《致警局书》《致各家庭书》《致希夷先生》记者陈亮 摄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内展示的她亲自作词、谱曲的《溆浦县女校校歌》 记者陈亮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特派记者李翌)“原来在湖北武汉,也有一所警予学校啊?”

“对啊!名字一样,你们是小学,我们那是初中。”

“那我们毕业了就考到警予中学去吧。”

2月26日,湖南溆浦县警予学校里,来自武汉市警予中学的武蓓蓓老师,被当地的小学生们团团围住,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25日,长江日报记者追随向警予生前的足迹,来到了她的故乡——湖南省溆浦县。

在当地,向警予的故居保存完好,和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一起,组成了现在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她当年创办的溆浦女校延续下来,成为了如今的警予学校,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警予奶奶。在县城里,随处可见与警予有关的元素。

“在溆浦,向警予的革命事迹和精神被代代传扬。家乡人都因她而感到自豪。”向警予同志纪念馆馆长刘蓉华说。

年少立志为“中华之前途”而奋斗

悠悠溆水长流,警予精神永存。

溆水河畔,青堂瓦舍,坐落于溆浦县城繁华地段的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在湘西群山环抱中岿然而立。

走进向警予铜像纪念碑广场,迎面看到的是一尊高大的向警予铜雕,向警予面带微笑英姿飒爽地走向参观者。广场左侧,是向警予同志故居和生平事迹陈列室。向警予的故居建于清末民初,为五柱穿斗式木构架砖围护墙的湘西木板屋组成的四合院,她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历经风霜洗礼后,依然保存完好,夕阳洒在砖瓦上熠熠生辉。

“向警予牺牲时年仅33岁,纪念馆向世人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向警予一生短暂而又光辉的历程。”刘蓉华介绍,纪念馆展出实物40多件,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从这些物品可以看出向警予青少年时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刘蓉华介绍,在周南女校学习期间,向警予学习十分刻苦,门门功课都很好。1915年,年仅20岁的向警予写的10篇作文保留了下来,这些文章文笔流畅,字迹端秀,内容针砭时弊,尖锐泼辣。老师给她的每一篇文章评分都是最高的“甲上”。

在作文《湖南地型记》中,向警予歌颂湖南大好山川壮丽景色,叹息当时动荡时局,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那时,她便决心顺应“世界潮流之趋势”,投身到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之前途”而努力奋斗。

在纪念馆中,向警予一封给七哥七嫂的手写家书写道:“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

家庭环境影响向警予走向革命道路

一个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女孩,在短短人生历程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性领导人,面对反动势力毫不畏惧直至牺牲。是怎样的环境铸就了这样的警予精神?

在刘蓉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父兄的熏陶,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湖南人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成就了今后的向警予。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向警予诞生于湖南溆浦县的一个商人家庭。向警予父亲向瑞龄以经商为主,晚年还曾担任过溆浦县商会会长,在当地较有名望。向警予兄弟姐妹十人,她排第九。

1900年,5岁的向警予就在父兄的指导下开始认字。1903年,溆浦开办新学招收学生。这年冬天,在大哥向先钺的支持下,向警予上了小学,取名俊贤,在县城开了女子入校读书之先河。

那时,屈原的《离骚》《木兰辞》成为她爱不释手的读物。在平静的溆水边,常常响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朗读声。

在向警予兄弟姐妹中,她的大哥、五哥、七哥等都先后到日本留学。尤其是大哥向先钺,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熏陶,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之一。在大哥的影响下,出生于内忧外患年代的向警予,经常阅读《新民丛报》和《民报》等刊物。少年时就充满求知的渴望,关心国家的兴亡。

“后来向警予走出溆浦,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青年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坚定的革命道路。”刘蓉华说。

家乡人眼中的向警予:不仅仅是革命家

向警予的革命斗争事迹广为人知。在刘蓉华眼里,向警予不仅是一位英勇就义的革命家,一个怀揣教育救国思想的教育家,还是一位不为人知的书画家。

如今,溆浦当地依旧流传着向警予通过教育事业,打破封建禁锢思想的故事。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她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回到了家乡创办溆浦女校。这位年纪轻轻的校长,从县城出发,带着包袱雨伞,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足迹踏遍了溆浦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向警予的奔走呼喊下,当地很多人纷纷送女孩子上学。

向警予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反对女子裹脚,让当时这座偏僻的新城风气为之一变。

在向警予亲笔填词的校歌中,她写道“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们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啊,大放光明!”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早期女性领导人,是妇女运动先驱,她也是一名教育家,曾打破封建禁锢,提倡男女平等。而在我看来,她还是一位书法家。”在向警予故居里,刘蓉华指着墙上的笔记说。

刘蓉华所指的笔记,就是纪念馆里陈列的向警予当年的博物日记,日记中向警予的小楷十分工整,一旁还有她画的配图,图中的鸟画得细致入微,整个鸟的五脏六腑都清晰可见。刘蓉华介绍,博物课是当时从西方引进的一门科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生物课,图中所画的是当时学习动物构造课程的笔记。

“向警予不仅小楷写得好,从她后来写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出草书也是一绝。”在家乡人眼里,向警予担当得起书画家这个称号。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李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