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哄抢、有人排斥、有人质疑 市民究竟该如何看待所谓“特效药”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7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王潇潇)2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学者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为云科研团队宣布,筛选出5种可能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图为筛选出的5种可能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2月4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的团队公布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宣布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有效药物。

同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也宣布:发现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成药中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上市药物。

6日,被寄予厚望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在武汉启动临床试验——

抗疫药物之多让老百姓感觉庆幸,但也有些茫然,究竟该买哪些药物?哪些药物更为有效呢?一时间赞誉和质疑纷至沓来。

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众多科研团队正在紧急攻关的当下,“特效药”这三个字显得尤为牵动人心。抢购“特效药”的背后反映的是民众的恐慌和焦虑,如何科学看待抗疫“特效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生物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华教授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民应该理性看待“特效药”。

图为李华教授。图片由本人提供

“有效抑制”不等于“特效药”

“‘有效抑制’不等于‘特效药’。”李华教授表示,目前相关报道中的“有效抑制”指的是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做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效果,离真正成为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治疗药物,还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按照正常流程,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判断使用该药物后对动物产生的作用效果,若效果比较好,然后再进行临床试验,而临床试验要在人体上进行三期的试验,判断试验药物的作用效果、不良反应等,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试验通过后,才能真正变成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好几年。临床试验将观察这种药用在真正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身上是不是有效果,而且还要做对照试验,也就是去比较用了这种药的和没用这种药的病人的效果。

李华说,即使再快,也不太可能十天半月就通过审评,也就意味着“有效抑制”还远不是药到病除的“神药”,仍需要长期临床试验观察,证实这种药物是不是真正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治疗药物。

对待新药不要盲从,但也不要排斥 

李华教授介绍,早前流传抗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近日确实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服用该药后被治愈,但是它还没有完全通过人体临床实验去验证其是不是真正适用于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还有一种被寄予厚望的“特效药”——瑞德西韦,瑞德西韦是一种还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尽管目前还尚未有临床和动物体内水平的抗病毒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效果,但最近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和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它在细胞水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其针对其它冠状病毒的有效数据给了我们希望。原研的吉里德公司已经证实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瑞德西韦对SARS和MERS的病毒病原体都有效果,它们也属于冠状病毒,并且与新型冠状病毒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从治疗原理上说,瑞德西韦对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有效。对于可能有效的进口新药,国家应该给予快速通道支持,比如某些药物的加速审批或优先审查,而市民应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新药,不盲从,也不要排斥。

治疗药物不等于预防药物 

李华教授表示,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公布的大多数“特效药”都是处方药,所谓的处方药就是说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人们由于恐慌而拿这些药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非常不可取。所有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正如老百姓经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应该合理使用药物,如果在确实患病的时候,再按照医生的指示及药品使用说明书对症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武汉、湖北上空的迷雾,现在所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研究都处于雾中寻路、于黑暗中寻光亮,各种误差、瑕疵都是此刻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但事态越紧急,心思愈要沉稳,科学家可以急,科学却不能急。”

【编辑:刘明 范雅琴】  

(作者:杨佳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