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建设者昼夜会战,“雷神山”打好一场闪电战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8日讯 疫情凶猛,武汉告急。

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不久,1月27日,大年初三,武汉再开建雷神山医院。

1500多张病床,2300名医护人员休息间,为迎战病魔、守护天使更添一分底气。

万名建设者昼夜不息,雷神山医院2月8日开始交付使用。

在雷神山工地24小时直播间,数千万网友彻夜围观。他们守护的是同一样东西——希望。

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急行军赶赴“新战场”,打大仗就不能走寻常路

1月25日下午,火神山医院建设号角刚刚吹响,武汉市决定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

医院选址江夏黄家湖大道旁,总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包含医疗用房区、医护保障区、医疗辅助区,整体参照战地医院形式,比已开建的火神山医院规模更大、床位更多。

大年初一晚,市城建局迅即组建现场指挥部,明确由武汉地产集团作为代建方组织实施、中建三局承建、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

原本参与火神山施工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临危受命,1月25日,前期采购的物资已大量运抵工地,许多物资刚刚卸下,又重新打包装车。200多名管理人员和600多名工人重整行装,连夜“急行军”,赶赴“新战场”,到1月26日凌晨4点全部完成转移。武汉地产集团紧急抽调市政、房建、设计、监理、安质等专业精兵强将,组成近100人的专业管理团队。1月27日建设全面铺开。

抢建雷神山医院

“就这几天,有3000多个集装箱要吊装安装,上百项工种交叉作业,场内场外交通调度、施工组织难度极大,我们只有紧密衔接,组织更有序,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武汉地产集团负责人说,“打大仗就不能走寻常路,刚进场时立项、可研都没有,我们就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首先要攻克难关的,是设计师。

接到任务当晚,中南建筑设计院首批设计师赶到现场,借着手机光,摸黑进行勘察。次日上午9时,设计方案初稿即出炉。随后,70名设计师连续奋战48小时,1月27日完成第一版施工图。当天上午11时,雷神山医院箱式板房首个模块开始施工。

为了最快拿到“作战图”,中建三局项目技术组近20名各专业人员进驻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挑灯夜战、共同设计。因时间太紧,遇到现场实际问题需进一步深化完善设计的,则与设计师先口头沟通,签字确认方案后,将草图拍照交由现场组织实施。

一个个工序高效转接,上一个单位刚完成场地铺沙,下一个单位马上进场铺设防渗膜。施工、监理一齐驻守现场,边沟通、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许多难题都由他们热火朝天讨论后现场敲定解决方案。

雷神山医院病房

广发“英雄帖”,“若有战,召必回”

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北京表示,在疫情面前,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此时,雷神山的建设者们日夜奋战,打通供水通道、埋设管线、吊装首批厢式房。

为啥建设速度这么快?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人揭示谜底——高效的管理体系与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各专业高水平人才队伍火速集结;技术方面,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最大限度采用成熟的拼装式工业化成品,大幅减少现场作业。

与普通项目不同,雷神山项目配备大量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比例达到1:5,大大高出平常1:10的比例。

中建集团广发“英雄帖”,召集调配人员。“若有战,召必回!”工作群中,“请战声”不绝于耳。

危难之际,总有人挺身而出,选择逆行。

原计划在黄冈老家过年的员工金巍,大年初一辞别家人,早上8点出发,晚上10点半终于辗转到达项目驻地。

向红军是中建三局一公司基础公司招采部副经理,“我的工作就是资源调配,保证人、机、材料到位。”大年初一晚上10时,向红军从家中赶到工地。1个小时内,30台挖掘机在他的调度下进场……

建设者中,还有不少人临时过来“搭把手”。来自茂名市第十七中学的体育老师邵泽华,每天干着装卸、运输的活儿,工作时间10多个小时,“很累,但还是想来尽一份力”。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的大二学生小谭,原本计划利用假期打工,听说这里在建医院,报名成为中建三局一公司后勤团队的一名志愿者。

效率,也来自高效分工合作。从雷神山发出的人、物、设备求援信息,得到全国迅速响应。

从沈阳出发的货车司机林涛,日夜兼程为雷神山送来医疗器械;盐城劳保用品经营者吕从华,捐赠4万元安全帽,上面特意印了“武汉加油”;来自四川的电力电缆、来自青岛的钢铁角件、来自江苏的X光机和CT机……从四面八方汇集武汉。

万人大会战,“作战”计划以小时计

从1月27日的千余名建设者到2月6日万人大会战,雷神山医院建设者与现场1500多台挖机、吊车等机械设备一起,与时间竞速,“作战”计划进度以小时计。

危龙、危凤、危超三兄弟,在隔离病房区施工现场,老大危龙开运输车,老二危凤、老三危超开挖机,负责场地平整、挖沟、铺路等工作。危凤和危超在施工现场十来天几乎“形影不离”,一个人开挖车,另一个就在副驾驶座上打个盹,随时待岗。建设高峰期,坐进驾驶室就下不来,只有吃饭的时间才出来放下风。因为驾驶室空间不大,一个班倒下来腰酸背疼,他们说,每天多做一点,工程就结束得快一点。

吊车司机姜震和工友张强也是24小时呆在工地。除了洗漱上厕所,每天平均只能睡4个小时,而且很难一次连续睡3个小时。他们带了两床被子,一床放在驾驶室内,一床放在操控台里。“只要一有时间,睡几分钟都好。”

负责8000根钢结构施工的肖能文和工友,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误差不超过3毫米”。肖能文入职中建三局一公司33年,去年8月获评“荆楚楷模”。

雷神山医院内部各种检测设备已安装到位

“这次的项目跟以往不同,时间紧,要求高,尤其是ICU病房,来不得半点马虎。”肖能文说,只有精准到毫米,后面的板房才能更快安装,医院才能更快投用。

最大的考验就是时间,武汉地产集团公建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力将重点放在计划管控上,“作战”计划进度以小时计,确保现场重要节点均按计划完成。

为节约关键工序人员就餐时间,中建三局一公司总审计师李子江等6名志愿者,组成打包小组,每餐打包送到现场。

“90后”代毅,是武汉地产集团鸿诚咨询公司雷神山医院青年突击队队员,作为现场安全监理工程师,负责督查医疗用房区的现场安全,每天行走路程都在3万步以上。医疗用房区共需吊装3093个箱式病房,高峰期时67台吊车同时作业,吊装安全最为关键。代毅每日都要逐台检查吊车钢丝绳和吊钩的磨损损伤情况,确保安全。

代毅的妻子是蔡甸中医院的一名护士,1月21日就奔赴济和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他说:“我和妻子希望能尽小家的微薄之力,期盼医院顺利建成,这样才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期盼疫情早日过去,所有逆行者们都能平安归来。”

激战“瘟神”,新的战场已经摆开,战鼓已经擂响

继北京小汤山之后,雷神山“特”在哪?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强传染性,这个项目在设计上是对小汤山模式的一次全方位的革新升级。”中南建筑设计院负责人表示,团队充分考虑了医院的运维,隔离医疗区和医护生活区做到了相对独立。

中南建筑设计院第一设计院院长兼雷神山医院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洁表示,这座医院吸收借鉴了小汤山模式的优点,更突出人性化、合理性、适用性。

选址上,场地大、地势相对较高、地质条件较好、交通方便、与人群密集区保持一定距离。

规模更大,病房区统一为一层楼,人的通道、流线更方便,而两层楼的医护生活区能满足2300个床位供医护休息,两个区域的距离较近,能保证组织管理的效率。

2月6日,逐步移交的雷神山医院开始看到医务人员匆忙的身影。

如果说建设雷神山医院打的是场闪电战,那么,白衣天使在这里打响的是对“瘟神”的恶战,新的战场已经摆开,战鼓已经擂响……

(记者冯爱华 周满珍 商为智 韩玮 通讯员李一丹 韩成林 徐涛 李建国 骆良)

【编辑:王爽 张玲】

(作者:冯爱华 周满珍 商为智 韩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