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出院者:如果符合条件,我愿意贡献一份力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15日讯(记者张琳)

口述人小档案:贾俊华,女,46岁,IT公司高管,2月6日入武昌“方舱”,2月11日康复出院。

我“出舱”四天了,正按要求在酒店继续隔离观察。目前仍有些轻微的腹泻,偶感胸闷,日常服用阿比尔多和中药1号方。总的来说,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和胃口越来越好,身体正朝好的方向恢复中。

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如何被感染的。大年初二,我的一个亲戚因患疑似新冠肺炎(未确诊)去世了。在亲戚家,我安慰了痛哭的亲人。后来那位亲人被确诊送进了金银潭医院。

发病前五天,我和另外三个家人去了天佑医院,说自己有过“密切接触”的经历。医生很负责,马上给我们开了奥司他韦等抗病毒的药。我们都连续服用了五天。也许在这四个人中,我的抵抗力最差。到了1月31日,我发烧了。体温连续保持在38.3℃左右。去医院做了核酸检测,阳性。

现在想想,这个病毒还很“挑人”:我的先生拍了CT片子,肺部只有轻微感染,核酸检测是阴性;我妹夫在抢救亲人时还做过人工呼吸 ,但他一直很好。而我可能是有慢性荨麻疹和甲减,所以它找上了我。

把病情跟社区反映了以后,他们一边帮忙联系医院,一边给我提供了一些中药进行治疗。吃了几天药,我的体温降下来了,37.2℃左右。2月6日,我作为轻症患者被送进洪山体育馆的“方舱医院”治疗。

平时我是一个比较乐观开朗的人,不太容易被感动。但这段时间我的泪点有些低,时常被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感动。刚进“方舱”时,我心里很烦躁,武汉暂时关闭出城通道,亲人去世,亲人被感染,自己也病了……但后来那几天,我时常被一些强大的正能量所感动,让我转变了想法:在这次灾难面前,是国家、是政府、是众多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使我那么快就康复出院。

入院的第一天,紧挨着我的病床住着一对老夫妻,年纪看上去都在65岁以上。可能是丈夫的病情较重,需要马上转院。但妻子出于担心坚决不同意分开。负责我们病区的肿瘤医院的汪铁军医生耐心地劝说,从晚上六七点一直劝到了凌晨。

整个过程,汪医生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费力地与病人沟通,汗水把他的眼镜都雾化了。汪医生戴着近视眼镜,又加上厚厚的防护眼镜,我看不见他的容貌,也看不出他的年龄。他看上去胖胖的,年纪应该也不大。他一直耐心地安抚和说服病人,声音很柔和,特别让人安心。劝说过程中,我和其他病友也帮助劝说。我说,我的亲人就有刚去世的,让病人得到及时治疗是最重要的。后来,那位妻子终于同意让丈夫转院。这件事一直到凌晨三点才结束。

因为我睡得很晚,所以也睡不深。大概凌晨三点一刻时,我醒了,只听见不远处有位小护士轻声地嘟囔了一句:“妈呀,我的尿不湿呀!”我这才明白,为了节约防护服,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大多都是穿着尿不湿工作的。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医疗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才是真英雄啊!我想,护士的那句话我会铭记一辈子。

作为康复者,我给大家的建议并没有太多特别的: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我想说的是,为了彻底战胜这次疫情,大家都应该自觉待在家。不要因为小疏忽,让之前的所有努力前功尽弃。

在感染前,我和朋友们已经做了一些募捐活动,大家都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几天听说在征集康复者的血浆,如果符合条件,我愿意贡献一份力。

【编辑:付豪 黄亚婷】

(作者:张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