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点​心理咨询师用温柔倾听安抚病友伤痕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21日讯(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吴韦)“大家早上好!我是隔离点负责人刘芳,昨晚睡得好吗?今天感觉身体如何?生活上有什么需求?我们会尽力满足大家,请放心,我们一直都在。”每天上午8点上班后,刘芳都会通过微信群,向正在被隔离的病友表示关心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恐慌。

2020年初,刘芳成为一名转业到江汉区房管局的转业军人。在部队有23年的医疗护理经验的她,曾在2003年参与过抗击非典疫情,又在2008年参与了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屡获殊荣。

此次疫情来势汹汹,1月26日她主动请战,成为了江汉区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她的丈夫也是一位军人,得知此事后只说了一句:孩子、老人交给我,你记得照顾自己!

面对狂躁隔离者,用倾听安抚

两天前,刘芳要面对一个因母亲感染刚刚病逝而被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这名密切接触者情绪非常差,动辄骂人、摔东西。

面对如此具有攻击性和威胁性的言语和举动,在场有些安保人员都后退了。“大家都能躲,可我们不能躲,肩上的担子挑着呢。” 

“您好啊!”“您家住哪里?”“您现在感觉身体怎么样?”“今天有什么特别想吃的吗?”虽然这名密切接触者一句话都没有回应,可刘芳仍旧在“自说自话”。

半个小时以后,这名密切接触者皱着眉头开口说了第一句“你烦不烦啊?”刘芳说,听到这句话她心里很开心,虽然这名密接者似乎不耐烦,但只要肯开口回答第一句,就一定能打开心理防线了。

果然,慢慢地这名密接者开始向刘芳讲述自己家里的情况,讲述自己母亲生病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担心,最后还失声哭了起来。

整个全程,刘芳都静静地坐在那里倾听。“安慰,在已经失去亲人的病人面前其实很苍白,很无力,他们其实更需要的是倾听。”刘芳说,倾听可是一门学问,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能简单地听,要耐心认真地听,让倾诉者觉得你是亲人,在设身处地在为他考虑,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才能把心里的负面情绪倒出来,等负面情绪消除了,再引导他们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好好生活。“有一点诀窍:他们烦躁,我不能烦躁;他们生气,我不能生气。”

刘芳说,后来再回访这名密接者,明显感觉他的情绪好多了,声音轻快,还主动告诉了自己现在方舱医院,已经做了两次核酸检测。

“也许是之前她在部队里做过护士长的缘故。”同事吴婷介绍,刘芳给人的感觉特别温柔,她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音轻柔,和她交谈的病人总能慢慢地平静下来。

给独自隔离小姑娘当“临时妈妈”

在江汉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点小天鹅酒店,11岁女童玲玲(化名)的父亲确诊为新冠肺炎,进入医院治疗。而玲玲的母亲还远在北京,玲玲作为密切接触者,独自一人被街道送到隔离点。

刘芳说,亲人都被隔绝在外的玲玲,感觉特别孤单无助。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她主动接过了照顾玲玲的接力棒,成为玲玲的“临时妈妈”。

“今天晚上会变天,你冷不冷呀?”“需要热水袋吗?”“你会不会灌呀?”“马上要上网课了,你资料准备好了吗?”刘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给玲玲打视频电话,回家睡觉前也是给玲玲打视频电话,在隔离点更是经常陪着玲玲聊天谈心。

眼看孩子网课开学在即,刘芳除了为玲玲购买零食、课外阅读书籍,还辗转奔波了很多地方,提前给孩子打印好了上课需要用到的课件资料;不仅如此,刘芳还承担起了玲玲学习的陪伴与辅导之责,孩子和刘芳越来越亲,一碰到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就向刘芳请教。

“隔离点的患者,就是我们的家人!”刘芳这个“临时妈妈”很自豪地说。

病患的心理问题更需要关心和疏导

从1月26日主动请命至今,刘芳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日夜连轴转。江汉区三家隔离点也在刘芳与一众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十天时间就提前完成布点,并开始顺利运行。

“‘战’疫至今,我们至少已疏导过十多个这样的心理病患者。”刘芳说,此次疫情来袭,类似于之前那位狂躁隔离者,不少密切接触者心理都出现巨大的变化,有的因亲人确诊很担心,有的担心自己也会染病,有的担心亲人无法治愈,对疫情的恐慌,对病毒的未知,会让他们产生很多联想,会感到焦躁不安,他们需要向人倾吐这样的不安和焦虑。“我们希望呼吁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能加入进来。”

【编辑:陈学忠 王爽】

(作者:冷靖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