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日记 | 社区防控,人人尽责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昨晚我的社区网格员告诉我,她每天的工作量大概如下:

排查网格内约一千户居民;

联系安排“四类人员”去不同的隔离点;

为非新冠肺炎病人联系可以就诊的医院;

每天负责对接超市,采买居民团购菜品,送到小区里面,再帮有些老人把菜送到家门口;

随时帮居民到定点药点买药;

晚上回去填排查报告;

……

她从年前就住在社区,一个月来连轴转,工作多、担子沉,刚开始是调查员、联络员和填表员,后来加上了心理咨询师,还有采购员、送货员和快递员。

她每天要接200多个电话,充电器不离手。就在和我说话的时间,同时在接待一位居民的反映,因为居民白天要求她送一瓶84到家,而她手头没有,去药店也没买到。

她说,很多事情,居民只找她,因为只认识她,也认为是她的分内事。找她的事,大到“四类人员”送诊,小到买一盒降糖药。

平时,社区在很多人生活中作用可能并不明显。买菜自己买,维修打电话,吃饭叫外卖,生活靠网购,需要人帮忙可以请家政。

作为政府职能神经末梢的社区,以之圆心,服务周围一公里的居民。一般每个社区10到20人,服务周围1万左右居民。平时状态,社区服务重点人群,处理居民的政务服务。没有特殊事项,居民可以常年不与社区连接,当然居民与居民之间,也可以长年累月不连接。

疫情从平时状态转向了战时状态。

社区成为第一道防线。交通暂停,小区封闭,居民闭户,商超不再对个人开放。这个时候,原有的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状态和方式改变了。

隔离中的居民更加依赖政府服务,事无巨细都涌向了社区网格员。我的网格员告诉我,她有一次为发热病人派车,50分钟的时间,病人家属给她打了30多个电话,她理解病人的焦虑,也感觉自己身上担子很重。

疫情防控战时状态,社区事务必然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病例分检,到如今的封闭管理和生活保障,可以预料的是,今后一段时间,社区防控的任务还将不断增加。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疫情之下,人人都在战时状态,都在以不同于平时的状态负荷和运转。“共同体”在一场疫情中让每个人感同身受。

当人们更多以居民身份成为防控体系中的一员时,比社区更小的居民小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共有家园,成为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激活这个细胞,就激活了“人人尽责”的防控力量。

这两天看有些地方的防控经验,比如南京等地上线 “钉钉社区群防群控”软件,排查手段科技化,也精确到人,并能进行大数据处理。

在武汉,有些小区业委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昌一个居民小区,在业委会的有效组织下,小区防控做得比较好。

业委会都是居民自己选的,属于居民自治。

还有的地方,以社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结成“防控细胞”,社区负责组织、联络和指导,物业负责环境消杀和小区管控,业委会负责组织物资供应和入户排查,另外组织了几支党员和志愿者队伍,负责帮扶弱势人群。

战“疫”艰苦,共克时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最大限度地实现群防群控,防控之网就能织密,防控效率就能提高。

【编辑:胡慧 刘航】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