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医护:神兵天降,火神山上誓驱疫魔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护士长为医护人员添加一道安全门,洗消护士赢得“天使保洁员”赞誉,“湖北姑爷”温暖患者,急重症医学专家心细如发……在火神山医院一批医护人员展现他们子弟兵风采。

湖北姑爷 韩丙超

“湖北姑爷”让病房温暖起来

“我爱人是湖北天门人,我当然是湖北姑爷,我要告诉湖北的亲人们,我来了!”



韩丙超与患者沟通    金飞 摄

“经联勤保障部队党委研究决定,给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副主任韩丙超荣记三等功一次……”

3月5日9时许,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清洁区内,被同事和网友称为“湖北姑爷”的韩丙超,从护士长赵艳丽手中接过立功奖章和证书。敬了个庄重的军礼后,他转身就开始穿戴防护服,钻进“红区”救治病人。

在一个多月的战“疫”中,他多次奔赴武汉市数家医院协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转院工作,并主动承担起收治危重症患者任务,和战友共同挽救了多名重症患者的生命。

韩丙超爱人王莉和丈夫一样,也是一名军队医护工作者。因为妻子来自湖北天门,韩丙超便在防护服上写上了“湖北姑爷”四个大字,也由此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让整个病房都温暖起来。他笑称:“我爱人是湖北天门人,我当然是湖北姑爷,我要告诉湖北的亲人们,我来了!”

一次,患者李阿姨担心自己的病无法治愈,便有了放弃治疗的想法。那天,当她看到写有“湖北姑爷”字样的韩丙超出现眼前,心里突然有了挂念,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发现李阿姨的变化后,韩丙超只要查完房,都会过来跟她拉会家常,很快平复了李阿姨的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阿姨康复出院。(据中国军网 王均波 刘会宾)

洗消护士 吴昊

宽慰父母说“一点也不累”

“就跟以前一样,就是照顾患者,一点都不累!”她忍着全身酸痛这样告诉家人,说完“美丽的谎言”,吴昊的眼泪不由流了下来。



吴昊(右)与同事比心为自己鼓劲    汪学潮 摄

“阿姨,您别下床了,卫生间我去收拾!”“谢谢!谢谢!太不好意思了……”

在火神山医院的病房里,洗消护士吴昊步履匆匆,像这样与年老体弱患者的对话,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

吴昊负责清洗消毒的病区,是火神山医院收治患者的首个病区。首次“突击”,吴昊一干就是一天多,手磨破了,眼熬红了,但她知道,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接收之前,必须按标准把整个病区打扫干净、消毒完毕。那一夜,她几乎通宵达旦,直到首批患者住进病房,才松了一口气。

一天晚上11点多,几天没给家打电话的吴昊,突然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问她在火神山医院的情况。“就跟以前一样,就是照顾患者,一点都不累!”她忍着全身酸痛这样告诉家人,说完“美丽的谎言”,吴昊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

每天,吴昊都要进入污染区打扫病房卫生,为每一个房间喷洒消毒剂、扫地、拖地、收拾垃圾,一个病房至少需要10分钟,整个病区收拾消毒完,需要两三个小时不停歇。往往还没有忙完,吴昊已是汗流浃背。

病房的患者看着吴昊每天去打扫房间、收拾卫生间,都很心疼她。不少患者称赞她是“天使保洁员”。“小吴,等我好了,希望能留下来做义工帮你分担点儿,你太辛苦了!”一名患者说。 (据人民日报 鲜敢 汪学潮)

护士长 陈静

紧盯防控措施到位 添加一道安全门

“你不能这样!”“你这是错误的!”“这是危险的!”陈静这几句口头语,被年轻的护士们学会了,模仿她的声音互相用来开玩笑。



陈静在观察液体流速,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工作    中国军网记者高辉 摄

从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回来,陈静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惊心动魄。

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打乱平静的生活,陈静再次冲到一线。这一次,她成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

在火神山医院,陈静被护士们描述为“硬核护士长” “大管家”。

按照之前的工程设计,火神山重症病房的值班医生可以从重症病房返回到半污染区处理医嘱。看完工程设计图纸,陈静结合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经验,立马提出必须修改流程,重症病房和半污染区之间只能单向行进,不能折返。

这项建议得到了院感专家的一致肯定,为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添加了一道安全门。陈静说,只要防控措施到位,“零感染”是可以做到的。

护士左添总是改不掉用手摸脸的习惯,就被陈静唠叨了一顿:“我今天已经看你摸3次脸了……”在病房里,用手摸脸这样平日里再正常不过的动作,是极其危险的。

每天,陈静都死死盯着重症监护室的人和事情。从穿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到穿鞋套、洗手,自身防护大大小小几十道程序,都不敢大意。

“你不能这样!”“你这是错误的!”“这是危险的!”陈静这几句口头语,被年轻的护士们学会了,模仿她的声音互相用来开玩笑。陈静听见了也觉得不像生活中的自己:“我平时好温柔的,现在怎么这么凶?”(据新华社电 记者黎云 贾启龙 孙国强)

知名专家 李文放

不放过“救命”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细节都能救命。”李文放每天会穿着防护服巡查重症病房的角角落落。



李文放(右)与患者互相加油鼓劲   来源:中国军网 马嘉隆 王均波

来武汉之前,李文放已经是知名的急重症医学专家,在急诊一线工作了30年。在火神山医院,李文放被任命为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他的科室里,男性患者平均年龄8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80岁,几乎每名患者都同时患有2到3种慢性疾病。

除了查房,53岁的李文放每天会穿着防护服巡查重症病房的角角落落。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病历,各种诊疗设备的工作状态,他都得过一遍。

一天上午,监护仪突然报警,李文放马上跑了过去。氧饱和度探头正确,氧源正确,氧气管路通畅,检查了一圈都正确。李文放想了想,打开患者的口罩,问题果然藏在口罩下——高流量通气的通气管一只脱出在鼻孔之外,造成了患者氧饱和度下降。

重新为患者固定好通气管、戴上口罩之后,李文放找来一张A4纸,用粗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如果发现患者氧饱和度下降,请注意检查通气管是否在鼻腔内!”然后把这张纸贴在患者床头。

“每一个细节都能救命。”李文放说。因为紧张和恐惧,重症监护室里有个患者的氧饱和度一直不理想,李文放开了镇痛药物处方后,患者慢慢睡着了,氧饱和度也恢复正常。李文放又找来一张A4纸,还是用粗笔工工整整地写下注意事项:“这个患者镇痛药物输完,请继续开医嘱,谢谢!”(据新华社电 记者黎云 贾启龙)

本组稿件统筹:周洋

【编辑:刘益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