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来了:受害者心态、阴谋论心态都是弱势心态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问题研究专家金灿荣,推出新书《大国来了》,集纳了他对中国30多年来发展路径的观察与思考。他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不仅使自己受益,也对整个世界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崛起”是当今时代最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富于活力的新兴大国,中国发展壮大所带来的全球影响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势必将涵盖政治、安全、文化等多个层面。

近日,他接受了读加君专访。他指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整个世界的福音,将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继续提供动力。



中国过去35年减少了超过6亿贫困人口

金灿荣表示,在前现代社会的一千多年里,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直到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中国1820年的GDP占当时全球1/3。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的兴起,中国在近代以后不仅日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沦为他们的半殖民地。其结果是,中国经济在全球GDP中的比重直线下降至5%的历史低点。

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金灿荣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达16.3%。1979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只有大约200美元,而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8500美元左右。如果按照世界通行的一日一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贫困标准线,中国在过去35年间减少了超过6亿贫困人口。当前,中国的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同时进出口总额已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原来的世界经济,可以说由西方7国集团主导,他们的GDP曾经占世界2/3多。而到2015年,这7个国家的GDP总量占世界一半还不到。反观同一时期的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从4%上升到了15.5%。”

他援引全球权威经济机构的预测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未来十年内将重回世界第一。

中国经济体很有活力

中国的持续崛起,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且由于中国经济体的巨大活力,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扩大和不断深化。

金灿荣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从国家现实利益出发,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间形成了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关系,经济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我国也通过自身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何以看出中国经济的活力?这30多年里,金灿荣提供了一个“外部的视角”:西方主要国家已经经历了几轮经济周期,唯独中国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本身就是活力的体现”。他指出,国内外有些人一直看空中国经济,但中国的表现始终没有让他们如意。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相互推动、相得益彰。金灿荣强调,他之所以认为中国崛起是当今时代最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个崛起并未与现行世界经济体系引发冲突,而是在体系内实现自身崛起”。中国的发展,成了全球地缘政治稳定的一大压舱石。

中国先后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这些做法,既给中国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为世界繁荣稳定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推动“朋友圈”不断扩大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问题成为一个重要国际话题。世界各国面临多个需要携手解决的问题,治理需求上升,然而大国间由于嫌隙不断,协调能力变弱。过去作为全球问题主要解决者的欧美国家,自身问题重重,显得有心无力。

“在这种局面下,世界期待中国有所作为”,金灿荣说。

他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一方面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

中国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世界瞩目。如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层面改变着世界格局,全球的政治、经济重心将逐步向亚洲、向太平洋地区偏移。中国快速发展正在打破西方文明一元化的定论。“过去被认为是唯一实现人类工业化的西方模式,遇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挑战,”金灿荣表示。

正是基于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他提出中国要拓展深化布局,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务实合作,推动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去年9月,我国成功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成为国际关系演变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正在以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访谈】

新兴国家崛起,必须有特长,会创新

读+:您研究了很多新兴国家崛起的历史,能否总结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教训?

金灿荣:纵观15世纪后陆续崛起的9个国家,尽管崛起道路各不相同,但也有迹可循。首先,新兴大国的全面现代化水平,往往会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无论是16世纪盛极一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还是17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无论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场的英国,还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崛起的美国,都不仅实现了国内的全面现代化,而且其现代化均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领先水平。

新兴大国要想崛起,要想成为领导国家,必须具备某些方面的特长,必须有所创新。回顾历史,九个崛起的新兴大国,都是在尊重和继承自己传统的同时,勇于迈出创新步伐。他们都非常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和重复别国的道路。

读+:在您看来,中国近年发展迅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金灿荣: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找到了崛起的关键因素,就是掌握了制造业技术。理解这500年近代史的关键是一个词——工业化。西方为什么能够在近代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工业化,工业化的关键就是制造业。现在,中国生产工业的规模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2015年制造业是美国的150%,中国水泥3年产量等于美国20世纪100年。差距还在拉大。

而且我们的工业制造体系特别完整,从造火柴到造火箭全是自己造。学习能力也超强,其实山寨是很正常的,德国1871年开始快速的工业化,他们山寨英国,美国工业化也是山寨英国和欧洲。

以人口规模划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化大致经历了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化是千万级别,美国的工业化是过亿级别,中国进行的工业化是十亿级别。

读+:未来中国站上制造业高峰时,会不会像当年英国、美国崛起一样改变世界格局?

金灿荣:这正是美国人下一步担心的。他们认为“国强必霸”,认为中国也脱离不了人性的规律。他们不理解我们5000年文明。美国人现在理解中国有个特殊难题,它内心里还是有点种族主义的,对中国心理非常矛盾,同时又有点恐惧、不了解,又蔑视,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态。

在这心态之下,就产生了所谓“亚太再平衡”。美国自认总体力量比我们大,有机会控制我们。当然中国是在推动中美关系往新型大国关系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我感觉双方还是有可能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来的。美国这个国家缺点很多,但还是有优点的。它本质上还是个商业社会,很认实力的。所以只要中国把家里的事处理好,把深化改革做好、把全面小康做好,我估计发展到一定程度,大概美国还是会承认中国的合法利益的,最后它的态度肯定是:我们做朋友吧。

争取话语权,让世界了解中国

读+:为什么西方了解中国,不如中国了解西方的程度?

金灿荣:一般来说,任何时候准确地认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不容易的,而正确认识当下迅速变化的中国尤其不容易。夸张一点说,正确认识中国,真正了解中国,可能是全世界社会科学界最大的挑战。加之文化传播的规律是弱势学习强势,而文化的传播强弱一般是由国家发达程度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家没有学习你、了解你的动力。

当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成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兴趣在增加,认识在深化。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自信心和对自身的认识也在加强。就“了解中国”而言,总的态势是向好的发展。根据笔者个人的国际交流经验,近年来,说中文的外国年轻人明显增多了。以美国的中国研究界为例,50岁左右的学中文普遍比上一代好,他们的学生就更好了。做好中国的事,说好中国的事,是中国人的分内之事。这些做到了,最终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就会趋向真实。

读+:为什么对于不少人而言,了解中国会有难度?

金灿荣:第一,中国是个转型国家,新老问题并存。王义桅教授就认为,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大陆国家走向海洋国家,从地区国家成长为世界大国。其总的方向是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法治,转型国家的矛盾比保守型国家的矛盾要复杂一些。

中国的发展层次多,问题的性质复杂。按照网络语言,中国是个“穿越型社会”,古代、现代和未来的问题都在今天的中国汇合。按照学界说法,中国是“共时性社会”,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问题并存。

面对中国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存在,其解释能力还不够。现代社会科学起源于西方,是对欧美社会集体心理和行为的总结,而中国相对西方是异质文明,如果简单套用西方学理来分析中国就容易出现偏差。一般而言,采取问题导向的方法研究中国,比较靠谱,严格按照专业教条透视中国,比较容易闹笑话。

读+:您提到过,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竞争时,要懂得争取自己应有的话语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何在?

金灿荣:人家不了解你,你就要向人家介绍自己。话语权有时候不是天然掉到你头上的,得自己争取。

读+: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的倾向,这对中国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金灿荣:全球化理论上讲是造福于整个人类的。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经济都是由三要素组成的,劳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理论上它应该让三要素都在更大的地理范围之内进行更好的分配,这样能够提高整个人类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福利。那些跨国公司现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便宜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寻找对它最有利的制度安排,哪个地方税低就去哪里,这样收益最大。

理论往往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要素的资源流动是不均衡的,所以获益就不一样。现在的确出现了反全球化现象。各地的动机可能不太一样,美国觉得它负担太重,英国觉得它跟欧洲的联合获益较小。至于对中国的影响,因为它毕竟还不是主流,所以还不用过分担心。当然我们要注意,未来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促进全球化的收益尽可能合理分配到各国各地手中。

成熟大国的风范——斗智斗勇不斗气

读+:在走向大国的过程中,作为普通国民,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

金灿荣:遇到国际争端,我们要避免受害者心态,阴谋论心态也要少一点,这两种心态都是弱势心态的表现。当前,国际形势较为复杂,我们要实事求是,准确地把握形势,对应的方针应该是斗智斗勇不斗气。国家确立了一些基本的方针,比如和平发展等外交方针,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因为国内外的议论,不能因为某些国际争端,就改变甚至放弃这些方针。这就是大国定力。

读+:据您观察,对于中国崛起这个事,国内外的人们有哪些不同的心态?

金灿荣:中国与世界的新现实使得中国的崛起格外引人注目,国际国内的心态都在出现微妙的变化。对国内民众来说,他们的心态变得比较纠结:一部分人的自信心开始膨胀,大胆对世界说“不”,特别是当中国利益受损的时候,我们应该坚定地加以回击。而多数人则认为中国仍然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将经济成果转换为民众福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在外交上需要继续忍耐低调。

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心态同样复杂: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奇迹感到惊讶,对中国承担责任的期待明显增多;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文化特质感到恐惧,对中国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感。

读+:您在多个场合强调保持“大国定力”的重要性,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吗?

金灿荣:国内外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对我们保持大国定力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在中国态势好、定位低的情况下,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政策行为更敏感。这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中国进行政策协调的难度,导致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化。而当国内人民群众看到这种复杂化,对外部世界难免出现情绪反弹。每到这个时候,就考验我们的定力。保持定力需要超凡的智慧和能耐,保持住了,我们就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功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