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学在华工”打下基础,原华工党委书记李德焕辞世

长江日报-长江网5月7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王潇潇)5月6日上午9时48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李德焕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享年88岁。

李德焕1932年1月12日出生于武汉,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7月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数学力学系副主任,自动控制系副主任,机一系副主任、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1984年12月至1988年1月担任原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1988年1月至1996年6月担任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李德焕教授  通讯员王潇潇供图

如今,“学在华中大”内涵源于“严”

“他为‘学在华工'打了基础。”一位华工老校友在得悉李德焕教授辞世后表示,在他们读书的时候,李书记下了在校园公开场合男女同学勾肩搭背的“禁令”,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感到慈爱满满、父亲般的关爱。

李德焕教授生前曾回忆:华工初建时是一所纯工科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讲究标准规范,在做人做事上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教风上,学校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每个教学环节都严格把关。当时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只要开新课,都要先在教研室内部试讲;至少两周开一次教学方法的讨论会,教研室主任要去听课,一层层严格把关。

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求学氛围,90年代中期,“学在华工”的说法不胫而走。这个期间,担任12年的党委书记李德焕功不可没。

如今“学在华中大”的内涵正是源于一贯的“严”,来自每一步的“实”,即严格管理、严谨治学、踏实求学。

1985年,华中工学院改革了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作业、考核和学籍异动作了明确规定。当时针对大一学生,学校规定两门主课不及格就退学,不允许补考,当年25个学生因此而退学。后来这件事情一直汇报到教育部。教育部表示学校有权就学籍做出相关规定,支持了学校的做法。

打感情牌,引进留学生来校任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华工凡是学校公派的留学生,出国前校领导都要单独约见听取意见,并期望他们学成后能够回国为国服务。当留学生达到一定数量后,学校就会在每年春节召开留学生在武汉的家属座谈会,同时为他们介绍学校近期的发展、留学生的最新动态,带领他们参观学校的附属幼儿园、附属中学等,拉近了学校和家属的距离,和留学生打感情牌。

1987年5月,时任党委书记的李德焕和当时负责留学生工作的干部到美国近二十所大学看望了在美国的留学生108人。凡是一个城市有几所大学的就在一所大学集中召开座谈会,有家属在美国陪读的都分别进行家访,在住房较宽的留学生家里举办当地留学生聚会,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留学生的思想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尽量争取他们学成回国服务。

为什么现在的很多高校留学生出国不回国?李德焕生前曾表示,除了环境和待遇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人文关怀,使学生缺乏一种家的归属感。所以,华工需要打感情牌,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只有真情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遥想当年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归国前美国给他们的待遇很不错,但他们还是毅然选择回国,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家国感时,环境、待遇等方面是诱惑不了他们的。

实践证明,华工在八十年代初选派的公派出国人员很多学成回国,如杨叔子、周济、李培根等,很多都成为如今新兴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终让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实现了快速崛起。

【编辑:戴容】

(作者:杨佳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