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追忆叶永烈:我戴红领巾时《十万个为什么》就出来了

长江日报-长江网5月15日讯(记者万建辉)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15日下午,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原副主席叶辛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当日中午,上海市作协组织人事处告知了他叶永烈去世的消息。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出生于浙江温州,是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叶永烈 资料照片

叶辛说,同为上海作家,他和叶永烈相识有四五十年。上世纪90年代他调回上海,和叶永烈有了更深的交往,他们一起参加文学活动,经常电话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叶永烈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180多部著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整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后来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

叶永烈大学上的是化学系,却一直写东西,发表了很多作品。大二时写了一本书《碳的一家》,因为不认识任何出版社的编辑,觉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适合,就直接寄到出版社。不久收到通知单,告诉他书稿写得很好,马上出版。

后来叶永烈认识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正为化学分册发愁。其实当时化学分册已经编好,是上海一些中学化学老师写的,写得像教科书,编辑觉得不满意。看了《碳的一家》后,编辑提出让叶永烈试试写化学分册,就把题目寄给他,他试写了5篇,编辑看完后非常满意,让他写下去。每写完10篇寄给编辑,到化学分册出版时,整部书173篇,用了叶永烈的163篇。接着,他写了天文、气象、农业、生物等分册。《十万个为什么》在1961年的国际儿童节第一次出版,5本共900多个为什么,叶永烈写的占了300多个。

叶辛说,他比叶永烈小9岁,他戴红领巾时《十万个为什么》就出来了。1976年以后,叶永烈开始纪实文学创作。

叶永烈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

“他也写小说,写红色三部曲。后来又写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新书活动我都参加,大家都说我们是‘双叶’”。

叶辛说,叶永烈一辈子勤恳创作,上世纪90年代末,约好的一个他的新书研讨活动,时间到了他没来,后来才知道他骑自行车在十字路口刹车,导致眼底脱落,送去了医院。出院后,他的视力差了,写作节奏慢下来了。

“我常喊他老叶,老叶有个习惯,记笔记用完的圆珠笔全留着,在家里放了一长条。他之前去北京听会,常边记笔记,边开着录音机,写出的纪实文学就非常生动。哪个领导当时怎么说的,脱开稿子讲了哪些,后来形成文件或公开发表,改动了哪些,在他那里都有据可查。”

叶辛说,听到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他很难过,他在作家网留言,表达了对叶永烈深切的哀悼。

至2018年1月,叶永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生前,他曾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著名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15日下午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叶永烈早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科幻文学作品,更接近文学,更有文学价值。后来叶永烈写传记文学,写纪实文学,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做了大量一手笔记。他把采访录音档案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些档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编辑:邓腊秀】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