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最少的针,用最少的设备,中医药对症施治,竭力保护老人的免疫力

徐明  95岁

医护人员对我关怀有加,我心里感激,但分辨不出来他们是谁,长啥样。

——徐明

在医院,徐明老人得到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95岁的徐明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2月9日住进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这是疫情最吃紧的时候,老爷子让医护人员快去救别人,不要管自己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老年人我们更要不离不弃。”医护人员一面精心治疗,一面悉心护理。住院两周后,老人不用人搀扶,从容走出医院大门。如今,他一个人在家做饭、做家务,因为爱干净还爬到高处擦窗户。

“动脑筋”劝解“犟爹爹” 对老年人更要不离不弃

徐明住进武汉市中医医院,正是疫情吃紧的时候。看到病人很多,老人曾让医务人员快去救别人,不要管自己了。徐明说,人总归要想着人家一点,别光想着自己。

“老人越是这么说,我们越觉得责任重大。”武汉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军说,老人一辈子为祖国奉献,到了这个时候心里想的还是别人,思想境界令人肃然起敬,所以我们的医护更应该竭尽全力救护他。

然而,下决心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徐明,对医护人员的关怀反应冷漠。每天早上查房,医护人员都会问问他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老人明明多项指标异常,却倔强地说一切都好。

“都说老换小,对待‘老小孩’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必须要动脑筋”。住院部10楼病区负责人余莉萍发现这一问题,越发积极地找徐明聊天。老爷子说,自己已经活到95岁,知足了。余莉萍说:“爹爹你放下包袱来,多活几年总是好的。”

“人总想多活一点”。徐明后来回忆,医护人员对自己都很好,他们这样劝解,自己思想上也开朗一些。

老人平时饮食清淡,吃不惯盒饭。护士长熊妍得知后,自己去买锅买米,特地给徐明熬了稀饭,拌着咸鸭蛋和腐乳,老人开开心心地吃了一大碗。后来,稀饭吃腻了,医护人员又把自己的牛奶、酸奶匀出来,给老人改变花样。

“医护人员对我关怀有加,我心里感激,但分辨不出来他们是谁,长啥样。”徐明说,也不知道他是医生还是护士,只能从眉毛上看,男同志眉毛粗一点,女同志眉毛细一点。

传统中医药取代抗生素 自制“盐胶囊”代替打针

“新冠肺炎没有对症药物,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最终都要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扛过来。”张军说,大家商量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尽可能打最少的针,用最少的设备,最大程度避免创伤,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不走寻常路,意味着医护人员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徐明的血象提示有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中医认为,抗生素性质苦寒,本身属于“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做法,而规范使用抗生素,还要坚持用足一个星期,以免产生耐药性。

权衡利弊后,医生决定放弃抗生素,先给老爷子使用以“宣清和化方”为主的中药汤剂。中国传统医学对防治疫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中药抗病毒适用范围又特别广,采取中医药治疗后,徐明很快便退了烧,咳嗽也明显减轻。

进入ICU时,徐明血钠指标只有119mmol/L,远低于135—145mmol/L的正常水平,意味着老人随时可能发生脑水肿。纠正这种情况,需要打很多针,对老年人来说,又会加重心衰的风险。

怎么办?张军托药房同事找来一瓶便宜的胶囊药品,又从食堂找来食盐,用空胶囊壳做成一个个“盐胶囊”,叮嘱徐明按量服用。3天下来,老人的血钠指标就恢复了正常。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盯”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救治方法——ICU一共有20张床位,徐明被安排在护士站旁边,不管谁值班,都会对这位高龄老人给予特别的关注。有创呼吸机、血液净化、纤支镜,大家以万全的准备严阵以待,好在最终有惊无险。没插管、没透析、很少打针,一周后徐明病情平稳,转到10楼普通病区,2月23日康复出院。记者武叶 通讯员张姝 陈彦西 薄云娜)

【编辑:刘益谦】

(作者:武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