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人类,所以我们要一起吃饭


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名作《船上的午宴》,画于1880年左右。

    《饭局的起源 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

    (英)马丁·琼斯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有那么几个月,我们不敢聚餐;如果在一起吃饭,那完全是过命的交情。后来复工了,上班族们各自领了盒饭,给自己找个角落吃完,孤独又安静。安全是安全,可少了点什么。为什么,我们那样怀念面对面吃饭、聊天、吹牛的日子?

    因为我们是人类。

    《饭局的起源》纵横上下,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和生物学来解释这个问题。

  

只有我们人类才会如此热爱聚餐


    大约50万年前的一天,英格兰南部上演着这样一幕:一群人在山坡激烈围猎一匹野马,不断向它抛掷长矛。带头大哥能力最强,野马身上插的长矛就是他投的;他身边不少弟兄奋力投掷,也有不少人在偷懒。最终野马还是被放倒了。

    所有人立马放下长矛,拔出身边的鹿角锤打制石器,终于打制出一把锋利的手斧。有了工具,带头大哥有条理地屠宰了这匹马。

    出过力、没出过力的人们慌不迭地聚集过来,想分得一些柔软易食的部位。一些年轻的母亲挤进来,央求分得几块肉,男性们同意了。

    整个分食场面静谧和谐,大家合作着把能吃的部位挑拣出来,切割,扭转,抖动。人群自动分散为不同的小组,分别去取自己要吃的部位。小组内部成员也分工协作,忙着把吃的分割得更细致。

    “饭局”现场洋溢着吸吮和咀嚼的欢乐气氛。人们并没有食用最好的肉,最好的都被“打包”带回家再享用。但这场饭局还是持续了几个小时,让人们感到满足和迷醉。

    这个看似遥远的故事的每一个情节,考古学家都基本找到了切实证据。

    50万年过去了,人类饭局的故事好像变化不大。一位钓鱼爱好者和朋友们钓到不少鱼,大家不管各自水平如何,战利品都混在一个大桶里。大家回城后想一起分分,还有的人闻风而动,说想尝尝鲜。他们一合计,干脆组了个饭局,找了个私厨,把鱼都做了,请所有人来享用。大家边吃边热烈地聊着天,吃不完的就打包回家了。

    但你回想下动物们是怎么吃东西的?比如牛,多数时间都在咀嚼牧草,进食时会开辟一块相对独立的地方,避免与同类的眼神接触,独自安静。孤独而无休止地进食和消化,这是动物常见的共性。如果你这时走到正在进食的动物跟前,它们会感到威胁。就连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吃饭方式跟人也不太一样。寻找食物的时候尚且能合作,一旦要分食了,就连小黑猩猩都要乞求自己的母亲。当黑猩猩们为了食物聚在一起时,旁观者能轻易感受到敌意、紧张和暴力的氛围,不会有人类那样静谧和谐的气氛。

    说白了,人类的祖先早已脱离动物的进食共性——甚至比50万年前更久远,不知何时就形成了特有的面对面的进餐方式,这种方式似乎是人类最具特色的特征。

    饭局的起源竟然与火有关

    谈到聚餐就不得不谈到“火”。可以说,没有“火”,就没有人类的聚餐行为。

    恩格斯说过,火的使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此言不虚。火首先让我们不再茹毛饮血,我们学会用火对食物预先加工,让我们能吸收补充更多蛋白质,我们的大脑得到高速发展,快速进化。我们也学会围着篝火取暖了。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不幸的是,它们跟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火种珍贵,保存火种成了难题。大家很喜欢说“借个火”,借走也并不是没有了。寻求帮助,也拉近了彼此,大家慢慢习惯了聚集在一起。人们也不断学习与熟人分享资源和能源,甚至与陌生人分享。

    到了今天,我们都喜欢围着热气腾腾的餐桌吃得尽兴,聊得酣畅;都喜欢去郊外野炊,围着炉子烤点肉,笑着闹着;也都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有的人家里用不着烟囱,却仍然做个假的壁炉,看着那团熊熊烈火就高兴……这些与“火”相关的人类偏好,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过去的聚集总跟食物相关,而食物有助于交流,有助于塑造人一生的经历和一整套用餐体系。人们在一起吃完一顿饭,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谈话。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确认家庭内部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关系。可以说,我们的一顿“饭局”,只有30%是因为进食的需要。

    要是有一天,人类再也不聚餐了,永远吃“独食”,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

    《饭局的起源》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它在书中是这么客观平实地赞誉人类的聚餐行为:“人类用餐的不寻常的亲密气氛,来自他们最为精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与食物本身至少同等重要的用餐因素,就是无止境的活跃的谈话。”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那句鸡汤——“爱一个人,就是和他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最起码的,“吃独食”会少了好多精彩的对话,少了很多很多的爱。

    “饭局”演变成一场仪式感十足的社交剧

    《饭局的起源》说,“吃”这种最基本的生物机能,会演变成一场充满礼节和仪式的华丽社交剧。就连苏美尔人的聚餐活动,在泥板文书上也有着生动记录,充分反映那时的宴会已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奢华的场面和时尚的外来因素体现了规范的礼节仪态和服饰。

    到今天仍然如此。一些简单的会餐就像一出戏,举杯畅饮或者播放音乐,以咖啡开始,以游戏结束;在开场和谢幕之间,我们吃的是预先设定好的一道道带有文化意味的菜肴。父母和孩子的不同座次和着装,以及饮食的准备,采购与消费相关的潜在规则,背景音乐,电视或其他娱乐项目的有无,这些都是饭局的无声礼仪。还有比如按照节日划分的大餐、生日宴、成人宴、结婚宴,乃至我们习以为常的三餐,都有着固定的时间和形式,带有各自的显著特征,都是礼仪的一部分。

    毕业几十年后大家热衷的同学聚会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赴宴的人用各种细节暗示身份。生日宴则充满礼仪,每个人留意着寿星的一举一动,只有他坐下后我们才坐下,他开始敬酒我们会笑而相迎,品尝每一道暗含祝福意义的菜品。一些交际宴会上,大家怀着各自的心绪站起来又坐下,盯着最尊贵的人物,想着能否攀上几句话。

    我们受到各种道德框框的限制:性别、年龄、阶层、种族,人类社会的潜在结构在分享食物的交流圈中表现,反过来又被这些行为不断强化,于是规则便一代代传递下去。

    今天我们靠分享食物来打发时间,庆祝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处理事务,确定交际圈子。聚餐时我们的行为和谈话,体现不同的社会关系,体现文化,这让整个世界井然有序。今天的聚餐仍然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谁是我们的朋友和亲戚,谁与我们更加亲密。回过头看看50万年前火塘边的那次聚餐,不一定奢侈,但也早已具备了现代社会饮食的一般性质。

    动物从聚餐中读出了危险,而人类把危险变为一场形态奇妙的欢宴。伟大的人类!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