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热播,总导演解读:“让文物活起来,但不能哗众取宠”

长江日报-长江网6月16日讯(记者万旭明)《飞天》里敦煌藻井纹案如海浪般律动,《纹锦》中以电脑编程展现古代二进制“经纬编织法”的奥妙……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创意的表达、精妙的画面颇受年轻观众喜爱。总导演徐欢表示,“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但绝不是、也不能哗众取宠。”

纪录片播出截屏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共四季,在数量巨大的存世文物中精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进行讲述。其中,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已在前两季中亮相。第三季从18家博物馆中遴选出25件国宝,聚焦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盛世风貌。自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播以来,《洛神赋》、敦煌飞天、立狮宝花纹锦、黄河铁牛等文物已陆续出镜。

第三季用更现代的表达,从文物中呈现出古人的智慧、审美、情感。节目组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让观众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文物样貌。同时,8K数字技术、AI再构了历史现场。

总导演徐欢表示:“我们是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语言,用 ‘白话’描述国宝。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想办法让观众感兴趣。但这个感兴趣,绝不是哗众取宠,也不能哗众取宠。”他透露,在拍摄片中每一个文物之前,节目组都要花大量时间做研究准备,要经过反复论证才能根据文物的特性,找到适合它的视觉表现形态。为此,《如果国宝会说话》创作组有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学术顾问从前期就介入,选题、开题,之后由导演负责执行。成片之后,要经过文博专家评议,最终阶段还要文物局专家把关。“我们要让国宝发声,而不是通过国宝,发你的声。”

在文物的选择上,节目组则秉承“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定位,片中所选文物都是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或能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人民的创造精神。片中的文物都不只是承载了一段历史,它本身就是中国人智慧和创造力的文明坐标。

【编辑:张玲】

(作者:万旭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