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安藠头忙抢收,特色产业促增收,江夏贫困户家门口实现脱贫


忙碌的田间生产。

长江日报-长江网6月19日讯  六月芒种过后,只要梅雨暂歇的日子里,武汉市江夏区舒安街八秀村的贫困户王世炎就要清早赶去藠头基地参加抢收工作。

卡车在田间地头直接收购藠头。

王世炎是八秀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老伴腿部残疾。平时他外出打工,老伴在家无人照顾。疫情后,他参加了藠头基地的管理,一个月有1500元工资。管理藠头地的任务,主要为除草、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王世炎能管理十亩地。近期藠头基地开始收藠头,每天还可额外拿到150元的工资。他说,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一样可以赚到工资,还可以照顾老伴,一举两得。

和王世炎一样在藠头基地采摘的贫困户和村民近30户,68亩藠头基地今年产藠头20余万斤,要抓紧在半个月的时间内采收完毕。

村民们顶着日头,抢收农作物。

江夏区舒安街在江夏区最南边,是全市22个贫困老区之一,有贫困村12个。八秀村是贫困村,因为不靠梁子湖,相对其他贫困村而言,资源更匮乏,脱贫难度更大。

舒安种植藠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舒安藠头,俗称“三白”,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土质,所产藠头风味独特,具有层多、色白、肉脆、个匀等特点,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然而长期以来,藠头种植难以发展壮大。八秀村党支部书记王和林告诉记者,藠头种植发展不成产业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种植藠头时间跨度大,需要8个月左右时间,秋种夏收跨两年。第二,管理难度大,要投入纯人工劳动力较多。第三,藠头原来在舒安是种植加工一条龙,后来加工工厂影响武汉周边的环境搬迁了,藠头的销售成了问题。

村民们靠纯手工采摘藠头。

2019年下半年,武汉市民政局积极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投资30万元,采取“农户+合作社+农场+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的模式,种植68亩藠头,发展舒安的特色产业。

八秀村藠头基地所有种植、管理、采收等人工劳动优先安排在家贫困户。贫困户在基地打工,每天能收入100至200元不等的报酬,不用出远门,能通过自己在家门口的劳动取得合法收入。

今年疫情中,村里组织农民分批分时给藠头地除草和施肥。目前舒安藠头成熟情况良好,亩产4000斤以上,基地68亩藠头能产鲜货藠头28万斤,由江夏区扶贫企业以1.5元每斤的价格托底全部收购,藠头产值达42万元。目前种植藠头每亩毛收入6000元左右,与一般粮食作物相比收益多。

武汉市民政局和驻村工作队表示,正宗的舒安藠头收购价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下一步要打响品牌提高收购价。今年下半年,还计划在八秀村大屋余湾再拓展一个藠头种植基地。虽然村里已经脱贫,但要让好产业、好模式沿着好路子继续深入发展,为彻底脱贫奔小康助力。

(记者潘璐 通讯员林建武 程娜)

【编辑:丁翾】

(作者:潘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