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围堤曾出现六七十米管涌群险情,加固后他们巡堤仍不放松

长江日报-长江网7月7日讯 7日中午,疾风大雨,章学平走到东西湖区李家墩河道堤防管理所所辖的一段围堤内,仔细查看堤脚处一段隐约能看到白色沙袋的路面。这是4年前,发生过管涌和散浸险情的地方。

章学平 记者蔡欣星 摄

4年前的7月21日,府河水位持续在30米左右的高位运行,这天上午,位于围堤22+700公里左右堤段背水面内,堤身坡脚发现了一段长达六七十米的管涌群,坡身也出现散浸,不断有水和泥沙往外涌。当时应急抢险小分队迅速赶赴现场,20分钟内调运120吨黄沙和5000个沙袋,为后续抢险成功赢得时间。

“当年汛期结束后,东西湖区就开始对围堤进行了长达1300米的加固、加培、防渗处理。”章学平说,针对管涌,围堤开始进行隔渗处理,通过在地面打孔,利用压力将水泥浆渗透到堤内管道缝隙,形成防渗墙,防止泥沙渗透。“完工后,近两年都没有再出现管涌,但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参与过抢险的章学平,对当年的险情仍印象深刻,因此在督促巡堤人员时,会让大家格外留心。此外,围堤上的在建工程,包括穿越围堤的府河大桥工程、四环线工程段,也都是巡堤人员的重点巡视路段。

除了围堤上备好的17000余立方米砂石和黄土,在李家墩堤防所内,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还看到了各色防汛物资。章学平指着自己手中拿的一个重约三四斤的银色手电筒说,“这不是普通的手电筒,夜间照射距离可达200至300米,方便夜间巡逻。”

不普通的不止手电筒。防汛使用的手套,全都加厚加层,就是为了便于搬运;深筒套鞋,要具备耐油、耐酸碱性能;曾经用帐篷搭建的哨棚,现在则用活动板房代替。“防汛物资也讲究效果。”

6日,武汉将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巡堤的人手也在增加。李家墩堤防所所辖23.5公里围堤上的23个哨棚内,每个哨棚值守人员由此前的18人增至24人,实行24小时三班倒制,并确保每个哨棚每一小时的巡堤人数不少于5人。“堤外水面两米处、堤顶、堤内坡身、坡脚、平台,5个人5个点位,每一组的每次巡视,都形成拉网式排查。”(记者蔡欣星 黄金 通讯员陈茜 柳丹)

【编辑:张玲】

(作者:蔡欣星 黄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