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背后:手机APP“越界索权”需要监管

评论员李尔静

下载安装一个手电筒APP,必须要同意软件访问通讯录、位置、录音、短信等数十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手机权限,否则便无法使用。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不少APP都存在这种情况,一旦装上,就差不多成了“透明人”,所有手机内存内容几乎都可以被软件探到。

近日,针对这种问题,互联网巨头百度老总李彦宏语出惊人:“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百度的态度也指明了这些软件为什么要开通那么多与之无关的手机权限,主要源于经济利益驱使。掌握了用户的性别、年龄、位置、兴趣爱好等信息后,就能针对用户的情况制定特殊的营销方案,寻找精准的消费人群。更有甚者,将自己掌握到的信息转卖给有需要的开发公司,以获取经济回报。最近社会热议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其实也是这种情况的衍生。

仅从商业的逻辑去推导,这个策略确实有可行性,这也是诸多公司争相效仿的原因。但是,构成市场的不只公司,还有消费者。当这些APP的开发商想当然地去实施自己“窥探隐私”的计划时,有没有考虑过用户的感受?实际的经验证明,大部分开发商是深知用户不愿为便捷让渡隐私的,所以,才编程了不开通权限便不得使用的设计,这明显就是逼迫用户按照他们的设定去操作。

对于APP“越界索权”的问题,许多网友都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其中包括法律设立应该提升个人隐私的价值排序,对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划清法律红线等。但是,如今是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什么都要依靠监管,不仅效率太低,而且太过严格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监管只是一个方面,企业提升“自我修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既然互联网企业打出了“用户自愿”的牌子,就请这些公司真正做出让用户安心、舒心、顺心的产品,让用户将这些企业所研制的产品当成可靠的“生活伴侣”,真正自愿地选择它、相信它、依赖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迫地交出自己的隐私。

【编辑:祝洁】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