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难分” 不应止于道德批判

评论员杨京

日前据媒体报道,广东湛江富豪陈生回乡捐款建别墅送村民,但却发生别墅分不下去的事件。不少村民认为,按照2013年常驻人口规划了别墅数量,现在有些儿女都已结婚成家,希望重新分配,另有因建别墅拆除旧房的村民,则要求多分别墅的同时,还需对旧房拆除另外补偿。

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回报乡里,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应该是一段美谈佳话。一件好事却引发了这样的尴尬,可能是包括陈生在内的很多人都未曾预料到的。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网络上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接受捐赠的居民“不知感恩”“担米恩斗米仇”……

应该承认,当地的部分村民在某些做法上的确存在道德瑕疵。但如果仅仅对此进行道德批判,显然是不够的。对整件事情的反思,应该超越个人私德层面。

对于普通人来说,其行为都具有趋利避害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一点无关道德,而是人性本能的一部分。尽管捐建别墅是惠及大众的公益慈善行为,其中毕竟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关系。在这种局面下,要求所有受助者都摒弃私心,正如要求所有人都感激涕零一样,其实都不现实。

梳理相关报道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次捐建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情感连接的自发行为,双方缺乏必要的契约条款约束和明确成文的标准。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处置方案,一旦产生分歧,就很难得到及时解决。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归咎于捐赠者的“疏于考虑”或“一厢情愿”。无论如何,回报家乡和社会的热情本身都值得肯定和提倡,更值得保护。但正因为如此,就更有必要在这件事上总结出经验:要把好事办好,不能只靠一腔热情。

这样的制度,并不是无视受助者的“私欲”,因为“私欲”是客观存在的。相反,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固有特点,把“私欲”纳入考量范围。正如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人都会自动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决策。也只有如此,最终形成的制度才是真正有效且可靠的。

更进一步说,这无论是对于扶贫工作还是慈善事业来说,同样具有警示意义。扶贫和慈善并不是简单地赠与了事,更不是施舍,而是一项专业化规范化的事业。要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捐给谁,怎么捐,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和规范。

【编辑:祝洁】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