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防汛准备仗突击战主动仗,武汉有一支提供强力智力支撑的专家力量

长江日报-长江网7月16日讯(记者黄师师 王怡人)“巡堤时,要眼到、手到、耳到、脚到、工具物料随人到,检查的时候要逐一查看堤顶、堤坡、堤脚。”16日,在四邑公堤,江夏区防汛办总工秦时军正在给一线防汛人员讲解巡堤技巧。

尽管防汛人员已守堤多日,但秦时军还是将熟悉的作业流程再细述一遍。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也是作为一名专家的严谨本能。

科学防汛、守护家园,防汛前线的背后,武汉有一支为防汛提供强力智力支撑的专家力量。

打好准备仗:一个半小时两次升级应急响应级别,有预案临危不乱

谢珊(左一)正在查看金水河新河闸封堵情况。

3月5日,正在万松社区值守的市水科院专家谢珊接到会议通知,又到《武汉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总体预案》修编的时间,市水务局召集开会研商。

“防汛预案是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相当于整个防汛工作的‘指挥棒’。”谢珊心里清楚,因疫情防控,今年的修编工作会有不同。

果如所料,针对防汛工作将要面临的新挑战,预案需要大幅修编。一回到家,谢珊就一头扎进档案堆里,查找数据、核实数据、了解最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经过反复修改,谢珊核定下全市水系、泵站、排涝能力的基础数据——32个、80座、3546立方米/秒。摸清现有“家底”,心里有了数。

3月12日,武汉召开防汛备汛工作视频部署会。鸣鼓而攻,水务系统全员转战防汛战场。以专业特长和技术成果为防汛备汛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来自长江流域省市的防汛专家迅速集结,杜家台、西凉湖、武湖、涨渡湖、东西湖等5个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倒水、滠水、后官湖、汤逊湖、涨渡湖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等同步推开。

7月6日5时,武汉宣布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Ⅳ级提升至Ⅲ级。6时30分,又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Ⅲ级提升至Ⅱ级。短短一个半小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两次升级。有了《预案》的谋划在前,应急响应启动工作高效有序。

防汛专家王怀清(中)、周松泉(右)在黄陂检查泵站河堤脱坡处置情况,研判处置效果。

7月8日23时30分,市防汛办副楼304办公室,众多专家围坐一圈。专家周松泉正在小声发问:“如果又发生这样的险情该怎么办?”此刻,市防汛办办公大楼正对的汉口江滩,江水已没过二级平台。不断上涨的长江水位让武汉防汛形势更加严峻。

1998年,罗家路泵站出现超驼峰运行,有外江水位过高引起江水倒灌的风险;2016年,汉银泵站又遇到险情,因外江闸门无法关闭,江水出现倒灌。

“我们不能不考虑这样的情况。”周松泉说,有预判、有预案,才能做到临危不乱。经过商讨,专家组将提前准备封堵备料、加强机组监测写入《2020超高洪水应急指南》。

7月9日6时,这份由市水科院、市防洪院、规划公司、市测绘院彻夜编制的《指南》新鲜出炉,为长江高水位运行下,干堤、支流、泵站、水库等部位可能遇到的险情指明应急应对方向。

打好突击战:紧急打通汤逊湖外排通道,快速处置出江管道渗水险情

6月8日入梅以来,武汉先后遭遇7轮强降雨,大部地区降水量是历史同期的2倍至3.5倍。强降雨下,汤逊湖水位猛涨。水位再不降,周边区域或将面临严重内涝。专家组连夜研究认为,要尽快降低汤逊湖水位,必须把江夏区海口泵站作为支援抽排泵站。可泵站能力如何,排水通道是否通畅,不实地去看一看,不能准确判断。

不能再等,专家向浩二话不说,接下现场踏勘的任务。要完全掌握十里长渠的现状,判断是否存在堵点很关键。下过雨的土路严重打滑,向浩的车开得很慢。车行5公里的路,花了整整2个小时,最终在杨咀村附近,他找到一处拦水土坝。

“水流不过来,泵站没法抽排。”向浩赶紧报告市防汛办,请求工程措施。第二天,十里长渠全线畅通。

防汛战场,每处堤防、每处涵闸都有防汛专家的身影。不少一线守堤人、泵站工坦言:有他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对于抢险处置,专家罗学东总结了“三早三到”字诀:早发现,早识别,早处置;责任人到,专家到,抢险力量到。

7月9日,罗学东接到电话:“后湖泵站已经弃用的一期泵站3号出江管道背水侧发生渗水,需要专家组前来支援。”

时值防汛严峻阶段,出江管道又穿张公堤而过,如果持续渗水必然会对堤防产生影响。罗学东立刻赶赴后湖泵站。

在车上,罗学东翻阅了泵站建设的原始设计资料开始思索:一般来说出现渗水原因无外乎在于拍门(管道出江口的开关)、排气孔或者管道出现渗漏。如果是后者,就很严重了,它的表现是会渗出浑水,对整个堤防危害极大。

跳下车,罗学东直奔渗水的地方仔细查看,摸一把水发现没有浑浊,再摸一把确定是清水后,他才舒了一口气,“有惊无险”。他让现场人员立刻实施封堵:“对拍门和排气孔进一步封堵完全,将这些渗出的清水排出去。”5天后,他重返现场复查,管道不再渗水。

打好主动仗:发布考点渍水风险图,老专家“传帮带”

8日上午,江岸区汉铁高中不远处,停着一个全身亮黄色头顶水管的大块头——“龙吸水”。这里是高考考点。为了避免区域发生渍水,“龙吸水”在此待命。

在武汉,每年发布的“易渍水点风险图”是各区指导排涝工作的行动指南。主创者李敏、石亚军是市水科院的专家。今年入梅后的连续强降雨,他们不禁担忧起高考考点周边的渍水状况。

“是不是能够对考点也进行一下渍水风险分析?”排渍专家组萌生这一想法后,集结了来自市规划院、规划公司、市市政院等多部门的专家开始分片制图,并将图册分发至各区各考点值守人员手中。

全部55个考点,按照大汉口、大武昌、大汉阳分成三大片。每个考点进行踏勘分析,明确最低点和渍水等级,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渍水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主动服务收获良效——今年高考,全市55个考点周边均有排水队员24小时值守,全市无一例因道路渍水引发误考或迟到现象。

在防汛精神的感召下,主动作战意识已融入全市新老专家血液。

潘雷和父亲的对话截图。

“如果堤内渗水(包括堤身和堤脚),千万不要用黏土压渗……”7月12日21时,汉口片区防汛组长潘雷的手机闪了一下。正忙于解决粤汉码头闸口轻微渗水问题的他,并没有留意口袋里的手机。直到次日凌晨4时,问题得到解决,他才注意到了父亲潘荣舟的微信消息。

父亲潘荣舟退休前是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也是经历过1998抗洪的防洪专家。本该退休享清福的他总是忍不住,时常给儿子提一些防汛建议。

“大概看到洪峰即将过汉的消息,我爸有些担心就给我发了微信。”潘雷表示,如今防汛手段日新月异,防汛能力今非昔比,也有了抢险导则可供参考,不过父亲的建议还是非常实用,已经收藏备用。特别是水慢慢退下,更不能掉以轻心。

“防汛是项技术活儿”,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武汉市已建立较为完备的专家库,不仅“老专家”倾囊相授,对新人“传帮带”,让防汛精神、技能代代传承;不少村干部、退休不久的防汛人,从数十年巡堤查险经验中,也总结出有效的“土法子”,在发现险情、处置险情、预防险情等方面也各显神通。这些力量的加入,为武汉防汛赢得主动。

链接

科学应对防汛大考

【编辑:戴容】

(作者:黄师师 王怡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