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手电筒软件竟要拍照权限,数据占有欲太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企业获取互联网用户隐私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近日,有媒体选取10款主流手机APP,对其获取隐私权限情况进行实测,发现其中2款未经提示就直接开启若干隐私权限。

此事传达的信息是,现在很多企业在有意识地搜集手机用户数据。有的产品是未经提示就开启隐私权限,为用户设置了技术陷阱;有的产品由用户勾选开启隐私权限的选项,但不选就无法使用该产品,成为一种变相的绑架。

获取用户数据是方便服务,也是产品功能的需要,这可以理解。但是现在铺天盖地的产品都以获取数据为使用前提,这成了一种病态。山东济南一位市民下载一款手电筒软件,该软件竟要求获得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读取/修改/删除SD卡中的内容、完全的网络访问等10多项权限,这些权限与该软件的功能“八竿子打不着”。比如在手机上打开某款导航地图,不仅被要求获知用户位置的请求、使用短信功能的请求,连使用手机摄像头的请求也弹了出来;甚至看新闻的时候,也经常会弹出一堆隐私获取请求。

作为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各种APP的用户,很多人对这种现象并不陌生,也很头疼。这些数据“请求”过多、过滥,对用户隐私信息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产品,最后都变成了以占有用户数据为目的。本来对数据的获取是与用户市场交换的结果,现在成了一窝蜂地索取数据,甚至可以说叫搜刮数据。

今天,很多企业都在公开炫耀自己的“大数据”资源,把这种大数据资源视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增长潜能。而这种所谓大数据,实际上就是从相关业务流程获取的用户隐私。由此很多企业看到了隐私的价值,也助长了数据占有欲。一个企业原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刚成立的企业,或者一个新兴的产品,都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源,争抢风口、提高估值,结果就是掘地三尺,吃相难看。

李彦宏所谓“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呈现的是用户的无奈,也凸显了用户的无力感。隐私是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企业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之后,从“好”里想,是用于商业开发,但无节制的数据获取,对于用户来讲,导致没完没了的骚扰电话、广告短信,甚至更大的风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是党的重要政治文献中首次将人格权与人身权、财产权并列。人格权的基本内涵,就是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要保护人格权,保护人们的隐私,必须坚决遏制企业对用户隐私的占有欲,对企业获取用户隐私的行为形成硬约束。不能由着企业信马由缰,不承担侵权责任。

原标题为《遏制企业的数据占有欲》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