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府澴河持续高水位,百年张公堤仍在“战斗”

长江日报-长江网7月19日讯  19日15时,府澴河童家湖站水位29.28米,较24小时前,又上涨45厘米。张公堤上,每班每公里不少于20人的力量严防死守。岁月变迁,百年老堤仍在“战斗”。

7月17日8时,武汉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发布洪水红色预警,预计府澴河童家湖站将于17日20时左右达到保证水位29.35米。当天12时,江岸区防汛指挥部将府澴河段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至Ⅰ级,具体范围为张公堤0+0至5+300段;谌家矶北堤、西堤;幸福垸堤、帅伦纸业堤。

建成于1905年的张公堤瞬间引发热议——“它还在战斗”。


整理┃陈智 设计┃张莉

在不少市民的认知中,张公堤已变身城市绿道、森林公园,以堤防身份直面洪水的经历已成历史。事实上,作为汉口防洪保护圈的重要部分,张公堤百余年来一直在发挥作用。

市水务局防御处负责人在新版《武汉市防洪形势图》上画了一个“倒三角”,“这就是汉口防洪保护圈”。地图中,整个汉口地区现正被三道首尾相接的堤防围合保护,这三道堤分别是15.97公里的汉口沿河堤、12.99公里的汉口沿江堤及23.77公里的张公堤。

作为汉口北部最重要的挡水屏障,张公堤建成伊始,挡的是后湖之水。

史料记载,汉口出城东北方向有一个大湖,叫后湖,因后湖水连通府河和汉江,故后湖的水患年年殃及汉口。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筑后湖大堤,将后湖之水拒之于堤外,这道堤后被人称为“张公堤”。大堤阻挡了河水,堤内的田地慢慢涸出,“堤内皆成肥田”。

沧海百年,张公堤一次次加固,又一次次出征抗洪战场。

1931年5至7月,受降雨影响,江河水位陡涨,武昌武金堤、武丰堤、青山堤、武惠堤和汉阳月湖堤、腰路堤等先后溃决,武汉三镇全部被淹。这场大水后,张公堤加高培厚。

1935年,汉江上中游普降特大暴雨,水势猛涨。当年7月12日,武汉关水位27.5米,钟祥以下各县河堤相继溃决,洪水横溢,直灌汉口张公堤,张公堤水位涨至29米。

1939年、1942年,张公堤两次整修,1954年,再逢大水。汉口被淹,原本阻挡外水的张公堤上,展开了空前的排水战斗。来自全国各地的抽水机开足马力,抽水排向城外。

直至1958年,张公堤的防洪功能才发生改变。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专家表示,那一年,东西湖围堤建成,张公堤位于硚口、江汉的堤段,不再直接迎击外水。

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张公堤现在的主要功能,是阻挡东西湖分蓄洪区的来水,即只有在东西湖分洪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堤段才会再次与洪水抗争。

眼下,正在发挥作用的,是张公堤岱山闸到后湖泵站2期的堤段,这一段牢牢守住汉口北大门,抵御府澴河的持续高水位。一名老水务人说,随着城市防洪体系的不断完善,张公堤已不像过去那样全面迎战洪水,但它依然重要,就像长江大桥上的围栏一样,让人感到安全。(记者黄师师 通讯员廖宇智 张开元)

【编辑:张玲】

(作者:黄师师 陈智 张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