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九淹到安然度汛,南岸嘴见证武汉治水变迁

长江日报-长江网7月21日讯 7月21日,两江持续高水位运行,武汉防汛的弦持续紧绷。

22年前的同一天,一场罕见大暴雨袭击武汉。那一天,暴雨从凌晨5时下到16时,降水量达280多毫米,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2020年7月12日10时,长江武汉关水位已达28.68米,排在历史最高水位的第四位。从空中俯瞰南岸嘴,江水涛涛。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程探访汉阳南岸嘴地区,这里曾是当年受灾最重的区域之一。

这个长江、汉江交汇形成的半岛,曾经商贸码头繁盛,中国近现代工业肇始,因水而生、而盛、而险,每遇汛期,曾如江城“心尖”一般,跟着江水上下激烈起伏。

今天的南岸嘴,无论汛情雨情如何变化,都度之安然,这颗“临水之心”的变迁折射着大城治水的过程,也稳稳跳动着武汉多年治水后的自信和笃定。

15分钟一次密集巡查,市民安心看南岸嘴风景

20日上午10时,天气酷热,翻过汉江边已封闭的大庆高抬闸进入堤内,朝晴川桥方向步行,短短300米,记者先后遇到三拨巡堤人,手持长杆巡查,翻看护坡土壤草皮,确认堤防有无裂缝和渗水点。

在现场巡查水情的汉阳区建桥街党工委书记罗雄说,南岸嘴江段有1.28公里,由建桥街负责值守,目前已组织60多人在堤上巡查,日夜不敢松懈,所有人员每15分钟巡查一次,力保大堤无恙。“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出险概率增加,堤防巡查防守是重点。”

“经历过1998年大洪水的武汉人,都知道巡堤的重要性,不敢马虎。”49岁的胡国龙是建桥街辖区企业员工,从小在南岸嘴附近长大,11年前搬迁到黄金口惠民苑,此次主动加入巡堤队。7月6日武汉防汛进入“Ⅱ级响应、一级战备”状态以来,他每天中午11时30分出发,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赶往南岸嘴,接班巡堤。

“江水离一级平台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漫到土坡处,那就要小心,要防泡堤渗水。”胡国龙比划着说,到那个时候,每隔50米就要站一个人盯着,“也不用太过担心,大堤现在很牢固,主要是防渗水,有问题马上报。”

站在南岸嘴远眺,汉江汇入长江处清浊交融,江面宽阔,江岸高楼林立。晴川桥如长虹卧波,桥上时有市民趴在栏杆上看水,桥下南岸嘴拉起了警戒线、人员来回巡堤、桥下堆着刚刚运来的应急砂石料。

“傍晚凉快一点,看水的人更多,还有人用喇叭放着歌散步。”胡国龙笑道,有这么多人在守坚固的大堤,市民可以安心看风景。他从小在附近的洗马长街长大,过去汛期来临,没人敢这么悠闲淡定,以前江边都是土堤,只能靠人海战术来守,土方泥沙来挡,“江水一升起来,所有人的心都是颤的。”

整体搬迁加固堤防,“十年九淹水”俱往矣

“晴川南岸嘴,十年九淹水。”汉阳区水务和湖泊局堤防管理科科长李振介绍,南岸嘴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处形成的冲击地带,后来逐渐形成了人员密集的街区和码头,汉阳铁厂货运通道曾经从此穿过,双街、高公街都是名噪一时的繁华街道。

因水而盛,也因水而险,1931年、1954年、1998年,3次大洪水让武汉饱经考验。据记载,每当汛期水位达到27.50米,南岸嘴便是一片泽国,屋基随流水被冲跑,人们不得不搭起吊脚楼,水来则跑,水退回家。1998年特大洪水时,南岸嘴共有居民1284户、4216人,企业47家,码头8座,当年洪水导致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元。

1998年洪水中的南岸嘴,一片泽国。记者邱焰航拍

“那一年我27岁,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雨,那么大的水。”胡国龙掏出手机,翻出存着的1998年洪水来袭时南岸嘴的历史图片——房屋密密麻麻,都泡在江水中。当年,他曾到南岸嘴堤外的朋友家帮忙抢险,“我们游到他家里,先把一些家当搬到双人床上,后来水涨起来,赶紧把东西再往2米多高的阁楼上搬。”胡国龙的家虽在堤内,但也饱受水患,由于就在龟山旁,一下暴雨,山上水流如瀑,“都是平房,不得不打开窗户和大门,让水从家里流过去,生怕冲垮房子。”

这一幕如今已成为回忆。1998年汛后,武汉开始对两江四岸进行全面综合整治。1998年底至1999年,南岸嘴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整体搬迁,该地区沿江沿河平均削坡60米,扩展汉江出江口,让陆于水,新建29米高程的驳岸墙。

现在,武汉已建设形成三级以上河道堤防808公里,形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以及新城区14个防洪区,不断完善、加固干堤,力保一城安澜。

提升疏捞抽排能力,“最后的社区”无惧外洪内涝

南岸嘴汉江干堤国棉一厂闸口附近,是成立于1952年的国棉一厂旧址。伴随着南岸嘴地区的居民逐年搬迁,社区不断合并,国棉社区成为留在这里“最后的社区”。

现任国棉社区书记罗斌是1996年嫁过来的媳妇,前两天,早已搬走的70多岁的居民张盛兰还给她打电话聊天,谈及1998年的情景:“我个子矮,住一楼,暴雨那天清早起来拉开铁门,水冲进来,人被呛了好几口水。”

那天雨势太大,附近抽排渍水的泵站很快瘫痪,临近的龟山上流水如瀑,国棉一厂修建的防洪门、防洪堤全无作用。社区工作人员泡在齐胸深的污水里为居民搬运物资,退水后,大家穿着套鞋,跋涉在垃圾和泥泞中,收拾残局。

外洪内涝,南岸嘴居民曾经的生活,也是武汉人共同经受过的苦楚。2002年,全市883个社区启动改造,国棉社区借此重点改造升级了地下排水管网。罗斌说,改造时,把地下埋着直径不过20多厘米的陶瓷排水管,都换成了大口径金属管道。

社区居民对渍水的警惕仍很高,每逢下雨天,张盛兰的丈夫张明松习惯穿着雨衣,手拿火钳,沿路查看排水井和路边的草丛、杂物堆,找到渍水点就马上向社区汇报处理,一直坚持到2016年搬离。

“以前汉阳全区的抽排任务都压在临近南岸嘴江边的高公街、国棉、汉汽、莲花湖等几个小型泵站上,抽排能力远远不足。”汉阳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科科长黄文华说,从2007年开始,汉阳陆续新建汉钢西、曹家碑、什湖、琴断口等大型泵站,抽排能力成倍增长,达到每秒250立方米以上,相当于1.18个小时可以抽完整个月湖的水,基本能够应对强降雨的到来,汉阳“六湖连通”等港渠工程也让城市如海绵一样提升了蓄水排水能力。

20日下午5时,56岁的杨建明骑着电动车从金龙路赶来,他在国棉社区当了20多年保安队长,绕着南岸嘴的江边沿线巡查防汛隐患是他的重点工作。2016年搬离南岸嘴后,每年汛期他仍主动请缨回社区值夜班巡逻。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岸嘴人,看到这里已经彻底摆脱水患,非常自豪。”天慢慢黑了,杨建明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手拿电筒,骑着电动车,沿着汉江—长江的线路交叉巡查,一趟一个多小时。“武汉人看雨发愁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巡查守护不会放松,我们守得认真,也守得安心。”

(记者李冬安 肖娟 史强 彭仲 通讯员李萍 柯杉 李怡然 罗斌)

【编辑:张靖】

(作者:李冬安 肖娟 史强 彭仲 邱焰 胡冬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