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去,常会有创新之举 | 快评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鏖战洪水,武汉建立了哨棚哨长制。每公里设置一座哨棚、每1到2公里安排一位哨长。目前,武汉两江四岸、中小河流千余公里堤防上,已安排768名哨长。

摄影 | 何晓刚  设计 | 张莉

“哨长制”是一种创新,过去还未尝试过。武汉年年防汛,守堤应急而动,人员临时召集而来,“大家商量着办”平时还能应付,进入战时,汛情紧急、响应级别高,每公里人多事杂责任重大,问题就突出了。

人多链条多,巡堤人员遇到散浸等特殊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向谁汇报。尤其在行政区划交接的堤防处,更是容易造成“堤防短板”,形成空白地带。

“哨长制”虽是创新,却正是问题导向倒推的必然结果。不管从哪个部门来,不管是何种身份上堤,到了堤上,通归哨长管理调配。“哨长制”打破了原有的坛坛罐罐,因事定人,因人定责,统筹辖区内的人、事、物,集中力量巡查排险,实行几天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一旦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就可以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应急响应中发挥作用。

到一线去,跟着问题走,常会有创新之举。2009年,江苏太湖蓝藻暴发,一度影响到居民正常用水。当地政府不得已推行“河长制”,在已有“九龙治水”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上,因事定责,因责定人,统筹各方力量,很快取得成效,“河长制”“湖长制”也随后在全国推广。

到一线去发现问题,因时因势解决问题,正是我们在非常状态下,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编辑:邓腊秀】

(作者:鲁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