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14年,不想回机关上班吗?他说:村民信任我,打算干到底

长江日报-长江网7月23日讯 “蒋书记,快过来看看!这里有水响。”

长江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纱帽街通津村堤段,一位村民拉住该村第一书记蒋国银。两人连忙跑下堤脚,顺着梯子爬到2米深的沟渠里,打开手电筒仔细查看。

“没事!流出来的是清水。又有洪水要过境,我们要注意观察。”蒋国银舒了一口气。

上堤半个多月,他和村民们一起,吃住在堤上,每天踩泥巴、晒太阳,周边3.6公里的堤段、75人,他是总协调、大“保姆”。

守堤半个月,皮肤晒成古铜色

蒋国银(左一)在巡堤时与村民聊天。记者康鹏 摄

“现在的防汛条件跟20年前比,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但晒太阳、踩泥巴还是基本功。”蒋国银说。

今年55岁的他,是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国土局的一名驻村干部。在通津村扶贫,一干就是14年。扶贫、抗疫、防汛,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守了半个月堤,他的皮肤晒成古铜色、额头布满皱纹。

蒋国银(中)爬到沟渠里查看漏水情况。记者康鹏 摄

1998年,蒋国银曾驻守汉南农场长江干堤90天,白天顶烈日暴晒,晚上被蚊虫叮咬,下堤时瘦到体重不足80斤。

巡堤是个辛苦活。作为总协调人,蒋国银想尽办法,为防汛队员改善守堤条件。

刚上堤时,一个集装箱里要待一二十人,大太阳一晒,热得根本待不住。蒋国银跑到街道指挥部,借来油布、铁丝,搭起了帐篷,让大家白天有个乘凉的地方。有一天晚上下大雨,哨棚被吹倒了。他和村民立刻冒雨冲到堤上,把棚子重新立起来。

有些村民和下沉干部相互不认识,存在空岗风险。为此,蒋国银搬来年轻时当兵的经验,每天早晚7时交班点名,确保每一个人都在岗位上。

“老蒋是个肯干的人,哪里都有少不了他,而且做事很有章法。”前来巡查的纱帽街纪委书记石峰这样评价。

扶贫14年要一直干到退休

蒋国银。记者康鹏 摄

2006年,40岁的蒋国银被下派到通津村扶贫,一干就是14年,村里班子都换了3届,他却“铁打”不动。

通津村是汉南最大的村子,有641户2300多人。在他的推动下,村里修了水泥路、泵站、路灯、广播,等等。村里67户贫困户,如今剩下26户,大部分是孤寡残疾。

“我到村里没几天,就听到村民反映水费太高。原来是很多人家里水表锈死了。于是我向单位反映,要了16万,换了600多个水表。之后,水费立刻降了一半。”蒋国银回忆。

目前,通津村正在拆迁集并,大部分村民搬到纱帽城区租房过渡,2000多村民散居在600多个楼栋。

疫情防控期间,蒋国银一家三口都奋战在一线。他的爱人是医院的会计,女儿也下沉到社区。他和村干部们一起,每天跑腿为居民买菜、送药、消毒水、酒精、口罩等。疫情防控期间,全村无一人感染。

他发动同事、村民捐款捐物,为村民们筹集了1万多斤大米,100多箱食用油,开着私家车,挨家挨户送上门。多出来的物资,都分给了贫困户。

有一天,74岁的村民杨纯干突发前列腺炎,村里派车送他去医院,但车子只能开到马路边上,进不了小区。蒋国银只好把他从家里背出来,走了300多米才上车。如此每天来回两趟,背着老人跑了9天。

86岁的杨纯翠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患有肺癌等疾病,老伴与儿子都已去世。蒋国银掏腰包给老人买了电动轮椅,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他送去纸尿裤。

驻村14年,不想回机关上班吗?蒋国银坦言:“怎么不想。但村民有事总是找我,非常信任我。哪里都是为党为国家工作,干就干好。”

蒋国银打算把驻村扶贫工作做到底。“等最后45户村民全部进城了,我就该退休啰。”

(记者康鹏 通讯员彭宇 胡卫华)

【编辑:戴容】

(作者:康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