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喜欢逛的集贸市场,买菜成了“顺便”

海报|李玉莹 张莉

摄影|记者胡义华 高勇 通讯员|汪忠 何俊

长江日报-长江网8月4日讯  进门处有吸水地垫,内有中央空调、新风系统、隐形地沟、智能化收银系统、各种生鲜蔬菜,闻不到异味,上二楼还有咖啡店、直播间……

沙湖边市集市集外景。记者高勇 摄

8月4日,武汉户外温度直逼40℃。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位于武昌徐东大街宏祥路12号的“明成一品”沙湖边市集(以下简称沙湖边市集),马上感到一阵凉爽。正在售卖西红柿、茄子等新鲜蔬菜的商户涂丽女士,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环境好多了,干净整洁,而且还有智能化收费系统。”

在每位商户摊点上,都有个统一的智能收费系统,俨然超市一样。 记者高勇 摄

“当市民走进来买菜,感觉不像一个菜场,这就对了!我们要让00后也喜欢来这里,打造我们武汉人自己的市集。”沙湖边市集创始人周明成说,这个市集由原来的宏祥路生鲜市场改造而成,7月17日正式亮相,已经成了00后都喜欢逛的地方,“社交逛街是主要目的,买菜成了顺便。”

记者发现,改造后的集贸市场也变得更“聪明”,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助力。改造一新的市场内,智慧系统掌握着市场的动向,今天哪个摊位卖了多少菜、菜价变化、有多少人进入市场、菜品从哪进货、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等信息实时公开展示,让市民逛得放心、买得安心。

新潮市集复古又智慧

“这里的环境卫生好到苍蝇蚊子都不来”

录像机用的磁带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记者高勇 摄

1500个平米,两层楼,40家商户,各种生鲜,还有武汉名小吃重油烧麦、豆皮、热干面,精吾坊猪油饼等等,还有磁带、缝纫机、手摇电话等90后年轻人少见的武汉复古老物件。买菜之余,拍照打卡,坐二楼喝咖啡聊天,是件挺惬意的事。

记者看到,在每位商户摊点上,都有个统一的智能收费系统,俨然超市一样,将每种生鲜价格输入进去,直接称重后扫码支付。“西红柿3.5元/斤、空心菜1.5元/把,茄子4元/斤、甜玉米10元/4个……”,价格和普通集贸市场一样,一目了然。

前来购物的90后女孩张妮说:“这是市场改造后,我第一次来,真没想到,一个集贸市场能做得这么时尚,很干净,不是乱糟糟的,而且没有我们传统集贸市场的异味。”

传统集贸市场,困扰市民的有一点:垃圾。在销售干货的商户陶林连眼里,原来的宏祥路生鲜市场中,下雨的时候,顾客前来买菜,地面返潮,湿漉漉的。每个摊位上的生鲜,都是堆得满满的,不像现在有层次感,顾客对生鲜一目了然。而且,在水产品区,也是有腥臭味。“虽然当时有抽风系统,到了夏天,整个市场很闷。”

在改造后的沙湖边市集里,记者看到,新鲜猪肉销售商户左寿斌摊位上,前面一排排骨、蹄花等都摆放在冰箱中,后面有统一的冰柜、操作案板、水池等。他说:“市民来我们这里买蔬菜买猪肉,是一种享受。我夸张一点说,这里的环境卫生好到苍蝇蚊子都不来。”不仅如此,在沙湖边市集看不到泡沫箱,即使是生鲜蔬菜,也错落有致摆放。

生鲜蔬菜摊位干净整洁。记者高勇 摄

市集里也几乎看不到垃圾。原来,在沙湖边市集后面专门设有存菜区、理菜区。存菜区相当于仓库,商户进货比较多就放在里面,方便随时“补货”。而在理菜区,每位商户备有5个周转箱,商户整理后的垃圾等,用垃圾箱送到垃圾简易处理设备处处理后,垃圾水分流出去,会减少垃圾储量。每天,环卫部门两次前来清运垃圾。

娱乐、小吃、买菜、直播“四合一”

成了00后喜欢逛的菜市场

1990年出生的安徽女子李婷婷,已经独立在这里经营六年,“市场改造后,大变样,即使在后面理菜区,也有遮阳棚,下雨时人都不会淋湿。”谈起沙湖边市集,她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这里,娱乐、小吃、买菜、直播,四合一。”

沙湖边市集特别注重武汉本地文化元素。李婷婷说,从沙湖边市集外面看,三个门“开市、燥梦、现食”,俨然长江大桥拱门,二楼围栏也是模仿长江大桥围栏,还有300多个铆钉,在沙湖边市集逛一圈,你总可以找到武汉元素,“这里也有年轻人文艺气息,二楼的咖啡店,长排座椅,还有老武汉的磁带、黑白电视机、煤炭炉子煨排骨藕汤、录像厅等物件,既适合参观,也适合照相打卡。”

市集里随处可见打卡的年轻人。  记者高勇 摄

沙湖边市集才开业不久,李婷婷就看到一些年轻面孔走进来,“菜场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能来这里,连00后也喜欢逛这里。”

与其他市集不同,沙湖边市集在寸土寸金的二楼,还设立一个直播间,供大家交流厨艺,推荐各种生鲜。同时,还专门设有“明成一品”微信公众号,每周推出一期,聚焦沙湖边市集点点滴滴。

周明成说:“我们就是要打造武汉人自己的菜场,年轻人也喜欢逛的市集。”

因为环境好、客层年轻,以前一直都在商圈内开店的“精吾坊”猪油饼也开过来了。“精吾坊”猪油饼老板彭艳感慨不已:“想不到菜场可以开成这样。我们这是第一次和集贸市场开在一起,以后沙湖边市集开分店,我们也要跟着一起开。”

武汉425个集贸市场本月底全改造完成

升级版“邻里中心”,买菜成了“顺便”

一直以来,菜场都是牵动普通人生活和感情的场所。

今年年初,武汉启动农贸市场改造工程。这也是武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标准最严的一次颠覆式改造。如今,很多改造完成的农贸市场已经不仅是买菜的地方,更是民生、经济、商业的集中展现。

沙湖市集里的铫子汤被保留了下来,成为老武汉文化的一部分。 记者高勇 摄

为了改造工程的有效推进,全市各区分别成立农贸市场改造指挥部,多部门共同参与,保障新市场早日面世。

据悉,此次农贸市场集中改造,我市对标上海等地改造标准和经验,分别推出了1.0、2.0、3.0三个标准的改造方案。除了1.0标准强调市场基础功能外,另外两项标准均对智慧化、公益性、经营模式等诸多方面提出要求。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从市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指挥部获悉,截至7月31日,全市425家农贸市场中,因与城市规划冲突、不具备改造条件而关停或转向经营的市场有100家,已改造完工142家,预计8月底将全面改造完成。

过去,菜场是一种社交场所。街坊邻居在菜场碰到,互相拉拉家常,生活味十足。今天,生活气息在3.0版的农贸市场里得到保留,“休息区、免费WiFi、免费制冰机、免费照片打印机……”一应俱全,农贸市场成为“邻里中心”,买菜可能反而成了“顺便”。

(记者胡义华 吴曈 马辉 通讯员齐雪杨)

【编辑:丁翾】

(作者:胡义华 吴曈 马辉 高勇 张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