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之书过眼录②】走进孟买权力丛林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海报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主角在警察局受到拷打

    作者苏科图·梅塔

    《孟买:欲望丛林》苏科图·梅塔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孟买,2000多万人口,印度第一大港,建城500年,拥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500强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60。

    中国观众熟悉的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里面的“贫民窟”就在孟买,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上百万人挤在1.5平方公里的地方,电影走红后那里居然成了一个旅游热点。

    名为旅游,实为猎奇。我手里这本《孟买:欲望丛林》,作者倒没有猎奇心态,他也去看了、写了贫民窟,但是把主要的笔墨放在城市的权力结构上,写那些影响城市运转的因素。

    一个燃气罐也有猫腻

    作者是在美国的印度侨民,14岁离开孟买到纽约时,见证了一个“奇迹”:“我打开水龙头,有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淌出来,我站在厨房里目瞪口呆。……在孟买,水龙头即便工作,放出来的水也不能直接饮用,首先要用细纱布过滤,然后是过滤器,接着要烧开,最后要冷藏24小时,……我是喝着隔夜水长大的。”

    这描述的是1977年的场景。请注意,作者并不穷,家里是做宝石生意的,有电器。20多年过去,作者成为记者、作家,在美国成家立业,意识到印度是个“写作富矿”,于是从1998年起又回到孟买住了几年搜集素材。

    一回来他就发现,还是那样,城里40%的人喝不到清洁的水。孩子吃的水果、去的游泳池、用的自来水,都被污染了,于是传染上痢疾;孩子病还没好,作者夫妇得了咽炎,不停流鼻涕打喷嚏——呼吸孟买的空气相当于每天抽两包半香烟。

    贫民窟的人也有电视,甚至吃得也还行,“在孟买饿不死”。可是中产阶层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很差,从租房开始,开通液化气、装电话、孩子上学、收发快递、订火车票,样样都很难,得到的答复通常是“不行”。

    天花板上渗出可疑的棕色液体,下水道和抽水马桶时好时坏。后来才知道,大楼水管全部不达标,每家每户都私改管道,排污口封在墙体里面,或者和进水口接在一起。要跟水管工、电工搞好关系,决不能实话实说“你很外行”“你不敬业”,因为他们修的东西总是过一阵就坏,你还得排队求着他们登门,再次照顾他们的生意。等大家成了朋友,也许电工会给你个惊喜,指出马桶哪里没修好。“我们出产天才的手艺人,但是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操作在这里完全行不通。”

    还有液化气。作者去指定的片区供应站,得知“没有配额了”,什么时候有配额呢?要等3个月看看。作者找了当地朋友去另一个供应站碰运气,朋友把自己的老妈也带上。到地方了,对方问他是否认识议员,每个议员手上都有配额。朋友的老妈突然说:“他有两个孩子!孩子喝不到热牛奶一直哭!”

    一番情真意切的表演打动了女办事员,第二天,液化气罐送来了,附赠一个“窍门”:如果不是购买民用气罐,买更大更贵的商用气罐,就根本不需要配额。可是这条规定没有公开,也不主动告诉人,一切全看办事员的心情。

    事情还没完,一罐燃气理论上够用3个月,实际上最多用3周,因为早在站里就被人打开抽过气,再拿到黑市上倒卖。所以会持家的印度家庭,都会常备两罐煤气,这当然又需要“想办法”了。

    作者不禁感慨:“孟买是骗术之城,城里的每个人都是同谋。”

    奇葩《租赁法》引发古怪事

    在孟买有很多外表破败的楼房,门口还挂着牌子:

    此楼系危楼,随时可能倒塌,凡入内者后果自负,业主不为任何由此产生的生命或财产损失负责。

    进去一看,里面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各种机构,这些办公室光鲜亮丽,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可是办公室外的公共区域陈旧肮脏,本应是窗户的地方现在是几个大洞。这种奇怪的景象貌似出于缺乏公共意识,可是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这里的“物质”力量就是1947年颁布的《孟买酒店及公寓租赁控制法案》。

    法案将孟买酒店及公寓的租金定格在了20世纪40年代的收费水准。而针对其他性质的出租房屋,法院又通过了一项附加的收费标准,规定一旦确定价格,永不能涨价。这条奇葩法律甚至规定,现任租客的合法继承人也能享受此定价标准,只要租客支付租金,房东就无权赶他离开,租赁期满后将自动续约!

    《租赁法》的出台原本是好意。二战时期,孟买车来人往,军队多在此驻扎,此地租房市场供不应求,房东们坐地起价。外省的印度人来到孟买,发觉自己根本住不起房子,战时的短租客反逼得本国人民流落街头,因此有了《租赁法》的出台,以保护租客不受战时通货膨胀和投机买卖的不利影响。

    可是法律一经出台,要废除则变得难如登天。租客永远比房东多,孟买的几百万租客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选举人团。为了笼络民心,争取票数,所有政党都铆足了劲,团结一致地保护租客的利益,《租赁法》的有效期被足足延长了20倍。

    在这种扭曲的大环境下,先到一步的大公司和企业只需支付微薄租金就能无限期占有最好的地段,房东们只能用“不维修”的方式表达抗议,投资者当然更没有动力建新楼去出租,城市后来者、新市民也就无法找到合适的房屋落脚。

    两种古怪的现象随之出现:租客向房东建议,“以高出法定租金一百倍的价格将房屋卖给我们,我们成为新的房东,你们就再不用为永不涨价的租金烦了”;房东则向租客行贿,求他们搬出去。这种贿金体系太普遍,1999年政府干脆将其合法化。这种“改不了现状就改法律”的事情很多,比如企业被黑道敲诈勒索的费用,也可以合法计入经营成本。

    作者形容孟买的房东是“留房添堵,卖房吃苦”,又说:“如果某条荒谬的法规背后有足够多的钱或足够多的人撑腰,它就不会被废除。”

    被孟买“教父”上了一课

    全书分量最重的部分,是作者对孟买“湿婆军”、黑道和警方的采访与交往。

    中文报刊常把湿婆军介绍为一个政党。其实根据作者在《孟买:欲望丛林》里的描述,湿婆军并不认为自己是政党,而是“大型综合社会服务机构”。

    在孟买,湿婆军有几百辆救护车分布全城,对贫民窟的病人只收象征性费用;它拥有80万人的工会、学生团体、女性组织,还经营就业中心、养老院、银行和报社;但是它也有打手和杀手队伍,在孟买的几次大型族群冲突中,它沾了不少血。在孟买政界,湿婆军影响很大:美国安然公司老板到孟买,都要设法会见湿婆军的领导人,好弄到能源合同。

    作者首先设法结识了湿婆军一名中层骨干。此人讲述自己少年时的经历:给住院的父母送饭,迟到几分钟就被门卫拦住,要再等两小时;他苦苦哀求,说父母就在二楼,饥肠辘辘;可是他拿不出钱来,只能眼看着别人塞小费给门卫随意进入,自己饭盒的食物渐渐变冷。“我当时想,如果给爸妈送饭都做不到,我活着还能干什么?”后来他投身湿婆军,冲杀在前,混得风生水起,拥有了一个有线电视业务和若干停车场。作者采访他时,他已经准备竞选议员。

    得到湿婆军信任之后,作者并没有马上去采访湿婆军的一号头头、孟买的“教父”。他深恐得罪“教父”,自己不好在孟买待下去,于是特意选在自己买好机票准备回美国的时候进行采访。

    根据书中描述,“教父”似乎有点矛盾。他一方面痛恨西方“堕落的文化”,在某年2月14日,还派人打砸了售卖贺卡的商铺、推出套餐的餐厅;另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迈克尔·杰克逊。杰克逊在孟买举行演唱会时,特意绕道他的别墅上了厕所,他很得意地把杰克逊用过的小便池展示给记者看,杰克逊则宣布把演唱会收入捐给湿婆军的青年就业项目。

    作者问了“教父”若干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人们源源不断来孟买?”

    “教父”的回答令作者印象深刻:“因为这里是罪犯的温床。想不劳而获,就来孟买。你做了坏事,哪怕是杀了人,也可以安然无恙走开。”

    曾经有一回,孟买政局有变,湿婆军的对头上台了,宣称要逮捕“教父”。湿婆军大部分骨干都转入地下,15人、20人聚集在安全房,掌握了交通工具,准备“开战”。某一天,据说“教父”真要被捕了,湿婆军派出800名打手,截停火车和公交,瘫痪了孟买城。

    然后“教父”宣布愿意主动配合上法庭。500名警察护送他出门,法官开庭宣布指控已经超出时效,当庭释放。45分钟后,孟买交通恢复了。

    警察在忙着“偶遇”

    执法者呢?警察干什么去了?

    2019年12月6日,印度警方开枪杀死了4名男子。这4人涉嫌一桩强奸杀人焚尸案,警方带他们到案发现场陈述案件过程,这4人突然暴起,用石块、棍棒和其他工具袭击警察,印度警察则直接将这4人击毙。

    事后,这几个印度警察被停职拘留,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得到了广泛好评,当地民众甚至举行游行对这几位警察表达敬意。印度司法体系效率低下,人手缺乏,大量案件因为缺乏符合司法程序的标准证据一拖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仅到2017年底就有12.8万起强奸案件没有审结。如此大规模的未决案件,当然会导致印度民众对司法体系完全丧失了信心。

    不过,要是看过《孟买:欲望丛林》就会明白,“这4人突然暴起”不过是“偶遇”的新版本而已。

    “偶遇”,是孟买警方术语,其完整含义是:警方在执法时偶然遇到歹徒,规劝其缴枪不杀,但是歹徒不但不投降反而反抗,结果被警察击毙。

    所有人都知道,这实际上是私刑处决。孟买警方设立了6个“特别行动组”,专门负责“偶遇”。行动组成立后,警方在43起“偶遇”中射杀了53人。《孟买:欲望丛林》描述了一次典型的“偶遇”,警察得知某歹徒要跑路,截停了他的车,车上还有他的4个亲属。歹徒的姐姐知道会发生什么,就趴在弟弟身上求警察饶命。没用,警察当着全家人的面动手,然后在现场丢下个武器。死者姐姐要上告,警察就告诉她,你已经死了个弟弟,还剩一个弟弟,想让他也死吗?法院开庭之日,4名亲属都改了证词,承认自己看错了。

    负责这次“偶遇”的警官,在孟买警方内部被称为“偶遇专家”。警方还有私语说,此人常常“偶遇”某帮派的人,肯定是被另一个帮派收买了。这位专家当然否认了,说自己两个帮派都“偶遇”过。

    奇怪的是,那些躲在异国豪华别墅里的黑道大佬,总是严令手下不许对抗警方“偶遇”的行为。其实,《孟买:欲望丛林》在多处都揭开这个谜底:孟买四分之三的人口在25岁以下,他们贫穷、愤怒、焦躁,充斥着欲望,他们渴望投身帮派,想当“黑领工人”;对于大佬来说,打手杀手的后备军,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读后>>>

    是不是“黑”得太过分了?

    作者是个“印度黑”吗?我觉得不像。看他写的书,我常常觉得,他的身体属于美国,灵魂留在印度。在书中,他写了在车上看到的一条标语:“最美是我的家园印度,哪怕无人把诚信维护。”

    在很多个夜晚,他躺在孟买公寓的床上,幻想自己是个独裁者:把不合理的建筑抹掉,重新设置城市交通,摧毁官僚主义和腐败,造学校、造住宅,颠覆整座城市的市政规划……

    我觉得,如果不是对孟买、对印度有感情,作者就不会这样愤怒。

    作者也曾突发奇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常有这样的故事,某后生欲拜世外高人为师,一次又一次吃了闭门羹,只有竭力忍耐,熬过所有冷遇、困厄和拒绝,高人才认定后生乃可造之材,终将毕生绝学传授与他。”由此作者想到,外地人到印度,就像后生见高人,也许需要时间和磨砺,才能看到印度好的一面。

    这很印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