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的他,让中国人四季都能吃柑橘

邓秀新院士田间指导研究生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日讯 “如果我离开当地后,农民却干起来了,那一定(被证明)是好技术”,刚摘得我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说。这个月他要走遍云南、广东和我省宜昌等多地,通过指导当地柑橘种植,再寻新的科研尖端。

他揭秘了“甜橙基因组”

咏出《橘颂》的屈原,在他的老家秭归县屈原镇,邓秀新及团队刚发现一种新的柑橘品种“棕橙”,正在申请品种保护。

46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邓秀新在科学前沿领域一直引领“中国橙”。博士期间他就攻克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柑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

每年要吃400斤柑橘的他说,中国生产了全球1/3的柑橘,而在柑橘研究领域也达全球一流水平,在细分领域甚至能领跑。

在他技术指导下,15年间,我国柑橘产量由1000万吨跃升至3600余万吨,三峡库区柑橘成熟期延伸至9月到翌年6月,使湖北省成为全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最长的省份,基本达到周年有鲜果。

“不要讲技术上可行,要经济上可行”

“服务的对象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民,一定要能让他有收入”,尽管肩负行政和科研任务,一年里,邓秀新最少要留50多天去田间地头,一跑就是近20年。他说,好的品种普及,要15年时间,“能看不能用”的技术会被筛出,“不要讲技术上可行,要经济上可行”,成为他的目标。

他带领团队在湖北柑橘优势产区秭归、宜昌、丹江口建立了3个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使湖北宜昌成为我国乃至于世界最大的蜜橘产区,相关产区每年增加效益约10亿元。

“农民是最好也是最脆弱的经济学家”,为降低产销风险,作为国家柑橘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他率队在全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多地柑橘产区设立28个测产站。

每年在汉培育200柑橘专家

邓秀新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他介绍,本科毕业后考进华中农大时,全校只有24个研究生。

而如今,邓秀新引领的这支队伍,就像一颗橘树产生分支,在资源、育种、机械、土壤、信息等多学科产生交叉,让武汉成为研究柑橘的科研高地。

一只柑橘,从种下去到卖出去,都有人研究。他介绍,“高分子材料专业背景的成员,观察到有些柑橘吃了上火,有些不会,通过用分子标记,在育种阶段,就筛除容易引起上火的种子;柑橘采摘后,发现一摘下来就会有‘斑'沉积,卖相不好,学采后生物学的成员,发现是叶绿素降解,就想办法‘祛斑';还有学贸易的,研究海外柑橘补贴……”。目前,该校每年有200多人从事柑橘研究。(记者李佳 通讯员龙华 夏克俭 丘剑山)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李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