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火线冲锋 经历战“疫”洗礼,这里有一批90后“白衣战士”



8月18日,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简称红会医院)举办的医师节纪念活动上,“90后”组成的战疫“新军”代表接过了荣誉证书。回到病房,他们又火速投入医护工作。

疫情暴发之时,第一批90后还来不及庆祝自己的“三十而立”。地处疫情“风暴之眼”的红会医院,最早成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全体医护人员集体披甲上阵冲锋。其中,一大批90后医护人员跟随前辈们的脚步,毫不犹豫地“扛起枪”走向与病毒对抗的一线战场。

2003年,非典暴发时,90后还懵懂无知。作为独生子女,他们曾经被冠以“小皇帝”“小公主”之名,直到长大成年,也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他们穿上防护服,勇敢地走向发热门诊、隔离病房、ICU,去照顾病情危重的患者、安抚情绪崩溃的家属、宽慰家中忧心的父母……

有人说,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上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患者。经历这一场疫情的考验和洗礼,90后医护人员挺起脊梁保护自己的城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看到‘钢铁侠’就安心了,他们是我们的‘氧气’”

1月7日,疫情尚未明朗,红会医院泌尿外科90后护士任斯诗申请去新组建的呼吸二病区。任斯诗进入呼吸科新病区,病人一天天增多,任斯诗作为外科护士没有内科护理经验,她白天向医生们请教,晚上则自己上网查“非典”的相关资料。隔离衣、N95口罩,鞋套、手套……呼吸科的防护措施很早就上了,任斯诗则买了100双一次性袖套和袜子,每天回家就全身换洗,严格消毒后才接触孩子和家人。被确定为全市首批定点医院后,她不再回家。

危重的病人越来越多,而当时因条件有限,任斯诗所在楼层的发热病区原有供氧系统无法满足新冠肺炎患者治疗需求,而上呼吸机的病人一旦氧气供应不上就会有生命危险。任斯诗要不停地为病人换氧气钢瓶,她不足一米六的个子,根本搬不动,只能将钢瓶竖着一点点转动移到病人床边。有一次上夜班,任斯诗一晚上给病人换三四次钢瓶,到清晨6点时,她几乎要累吐了,赶紧跑到病房外取下口罩大口喘气才缓过气来。对病人来说,缺氧很快会导致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而新冠肺炎病情变化非常快,因此氧气对病人来说就如同溺水者的救生圈。“病人看到我们把氧气搬进病房,眼睛里都仿佛看到希望,觉得再累也值得!”任斯诗说。

曾有一个穿梭于各发热病区的90后小伙,给前来支援的四川医疗队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穿上防护服时,他会为自己写上一个化学符号“O₂”(氧气的化学分子式),以便本院和四川医疗队员能够方便识别。1月22日,刚从精准扶贫地返院的邓新财,得知医院作为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需要人手,他立刻取消回甘肃老家的车票,主动请缨到医院参加疫情战斗。

由于医院改造成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所有病区改造成为隔离病区,新冠肺炎患者对用氧需求量很大,医院原有的供氧系统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通过人工将钢瓶氧送至各病区。90后的邓新财便接到新工作任务,他每天要把氧气瓶送到各病区备用,并回收各病区的空瓶。每天一上班,他就要把各病区的空氧瓶回收,转运到一楼,然后再把装满的氧气瓶转运到电梯中,运送到各病区。电梯一次最多只能装下23瓶,一天下来,这样往返需十余趟。虽然是冬天,但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他身上的衣服经常被湿透。在用氧多的时候,他一天向各病区运送近180个满氧气瓶,回收100多个空氧瓶,从上班忙到深夜。

一连10多天,他每天穿梭在各病区,不管是早上、晚上、或者半夜,只要制氧公司的氧气瓶送到医院,他一定会及时送到各病区。每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回家休息时,还要电话调度各科氧气瓶,以保证各病区氧气的供应,小邓笑着说,“有时候睡着了,梦中都是自己在转钢瓶。”刚开始时,因转氧气瓶不熟练,下班后腰酸腿痛,后来在工作中摸索出经验,转钢瓶很利索,他笑称自己是“钢铁侠”。

直到2月15日,医院建成两个大型氧气储气罐投入使用,他的这段工作才告一段落。3月23日,他又回到黄陂区长轩岭街大屋岗村,继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任斯诗一晚上给病人换三四次氧气瓶。

“危险的事总要有人做,年轻人要接下救死扶伤的接力棒”

90年出生的许燕子是该院ICU病房护师,在ICU工作8年,疫情暴发后,危重患者一天天变多,科室里部分护士也被感染了,人手严重不足。前来支援的其他专业护理人员因为专业差异,许燕子需要手把手地教会“新同事”。那段时间,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回到家脚都是肿的。许燕子的腿去年因骨折做过手术,固定钢板还留在体内,原本过完年就应该去骨科做取出钢板的手术,没想到疫情来势汹汹,每天在病房里工作十几个小时,她也顾不上这件事了。

在医院ICU抢救的患者病情往往危重,特别是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尤为重要。每天的口腔护理中,许燕子要用棉签蘸着口腔护理液反复清洗,重症患者往往没法配合,要一手捏着棉签,一手打着手电筒,去查看口腔是否出现破溃。戴着面屏和护目镜很难看清,许燕子常常需要弯着腰,近距离为病人进行护理。有时病人一咳嗽,痰液就会喷溅到面罩上。这样高风险的操作,许燕子每天要为12个患者挨个完成。“完全直不起腰,防护服里成了‘水人’。”许燕子说,每次完成口腔护理后,她只能缓缓起身,衣服从上到下已被汗水浸透,防护服外层都会渗出水珠。

她说,虽然也曾有过害怕,但是每次把病人从ICU里送出去的时候,那份喜悦足以战胜恐惧。医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后,许燕子暂时挑起护士长的职责。直到6月25日,许燕子才去骨科做了取出固定钢板的手术。她说,自己在疫情中能承担的事情变多了,应该从前辈手里接过守护患者的接力棒,坚守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去年9月才入职医院口腔科的医生艾玉洁,在主任们眼中就是一个92年的小姑娘。她被抽调到医院留观病房做核酸检测时,还不明白自己即将面对的是怎样的一场疫情风暴。她从没做过核酸采样工作,上岗后跟着前辈们现学现采。“当时真没想过害怕,只是想着自己能不能采到位,千万不要因为操作不好影响结果。”艾玉洁说,那时候病人都非常焦心,希望尽快知道自己的结果,所以采样这个工作一定要对病人负责任。

有一次,下班后接到通知要临时采样,艾玉洁租住的地方离医院很近,她二话不说就往医院跑。那天晚上几十个病人需要采样,她一个人做速度不快,直到晚上10点才完成,防护眼镜上都是雾水。工作结束,她走回去的一路上,特别安静,一辆车都没有,她突然鼻子发酸,最累的时候都没哭过,那时候却很伤感:“我们的城市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因为怕父母担心,艾玉洁一直没告诉家人自己在做核酸采样的工作,只是每天晚上跟爸爸妈妈视频,让他们放心。只有一次,爸爸突然跟她说,“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只有你一个女儿!”艾玉洁说,做好防护后,自己没那么害怕,虽然核酸采样是风险很高,但危险的事情总得有人来做,“我们学的本领就是救死扶伤,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疫情期间,去年9月才入职的艾玉洁承担着核酸检测工作。



体内打着钢板,许燕子每天在ICU工作十多个小时。

撰文:肖清清  朱素芳 邱琼  姚祖东  视频:乔驰

【编辑:谢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