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支教、跨省骑行上学、多次匿名捐款……武汉大学研究生新生唱出“珞珈好声音”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5日讯 有的考研学习计划以半小时为单位,有的奔赴贵州支教一年,有的默默帮助同学……一批研究生新生,各有各的故事,唱出“珞珈好声音”。9月5日,武汉大学研究生新生报到,在迎新点刷二代身份证、验收录取通知书、领取校园一卡通,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去宿舍了。

武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胡静说,因为新生都已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对大学校园比较熟悉,大家自理能力强。“今年研究生新生从报到到入住宿舍,基本上轻车熟路。”

据了解,2020年,武汉大学共录取研究生9278人,其中博士生2065人,硕士生7213人,男女生比例接近1:1。生源最多的省份是湖北、河南、湖南、山东、安徽。最多的姓氏是王、张、李、刘。博士生年龄最小21岁,最大的51岁;硕士生年龄最小18岁,最大的51岁。

支教一年,期盼仍去基层工作

23岁的黄呈棋,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支教一年后,5日上午9时许,来到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报到。

“久别重逢的感觉,武汉还是那样美好,武大还是那样美。”黄呈棋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2015年考取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能源动力与工程专业学习。毕业前夕,他申请了研究生支教团计划:“我从大山深处出来,想回到大山去,尽自己所能做点事情。”

黄呈棋。 记者胡义华 摄

2019年7月底,他来到贵州省威宁县石门民族中学,教初三毕业班的物理课。“全班53名学生,个个都是小精灵。”黄呈棋说,原来这里从乡到县里去,开车需要4个多小时,自从精准扶贫后,修了高速公路,现在开车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以前的校园破旧,现在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来这里支教,感受到了好时代。”

有个初三男生叫何成,虽然成绩并不是很好,但对未来有规划。他告诉黄呈棋:“我要努力学习,还学习一些技能,让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变得更好。”黄呈棋挺感动,经常鼓励何成:“小小男子汉,只要努力,就有机会。”

除了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每周还有一天晚上,黄呈棋作为青年志愿者给当地村民上“脱贫攻坚夜校”,主要是给当地村民普及国家的一些扶贫政策,以及一些防疫知识、网购知识等,让他们跟上时代潮流。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4月,黄呈棋从老家再次赶到贵州石门民族中学给学生上课。“我要抓紧时间,将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教给学生。”

短短一年支教时间,让黄呈棋很有感触:“我们国家精准扶贫力度大,我有时周末去当地村民家走访,看到村民脸上都是笑容。所到的村落旁边,都有像城市一样的环保垃圾桶,乡村也变美了。”

回到武汉大学读研,黄呈棋说,自己现在的任务是要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我希望自己能在基层工作,发挥自己专长,造福乡亲。”

备战考研,学习计划精确到以半小时为单位

25岁的叶志是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人。201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到5年考上研究生,然后骑行到这所学校报到。

他做到了。5日上午11时许,经过两天,叶志从家乡骑行到武汉大学梅园操场新生报到处报到。“武汉好大!”以前只是路过武汉,这是第一次进入武汉,来到武汉大学。

“希望能在武汉骑行,把武汉的一些地方都骑遍。”叶志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深圳一家物流公司做系统,后又在培训机构教学生英语和数学,但研究生的梦想一直在。

叶志和他骑行的山地车。 记者胡义华 摄

骑行的爱好,他也是在大学校园养成的。当时,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趁周末的时候,骑行在大连的大街小巷。“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连的风土人情。”最初是骑行半天,后来发展到骑行一天。尽管骑得腰酸背痛,但他形容是“痛并快乐着”。大学毕业,他也将这个骑行的爱好一直保留下来。

2018年,他辞去工作,开始备考研究生。当年没有考上,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家离图书馆比较近,他以半小时为单位做学习计划,自己也严格执行,从早上7时一直到晚上10时,“必须自律,有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终于如愿考上心仪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保密管理专业。

4日清晨5时许,母亲给他下了一碗鸡蛋面条,然后叮嘱他注意安全。多年的骑行经历,已经让父母对叶志的骑行有所了解,但去武汉大学报到,父母还是要叮嘱。“临出门,我差点忘记了,又回家将骑行的这辆山地车车胎气打足。”叶志说,考虑到路上不方便,对一些电脑等行李,则采取邮寄方式寄到学校,自己轻装上阵。

出发时,路上下着小雨。后来又有太阳,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叶志也记不得多少次。他没有丝毫后悔,根据骑行的导航,一路沿国道骑往武汉。当晚10时许,抵达湖北省崇阳县。进行拉伸运动20多分钟后,叶志住进酒店休息。次日凌晨4时许,再次出发。

5日上午11时许,叶志到达武汉大学校园。办完报到手续,他来到宿舍进行拉伸,让自己肌肉胳膊不再酸痛。“说实话,刚从宿舍二楼下来,腿都有些发抖了。”叶志笑着说,现在是让我上车就不想下车,让我下车就不想上车,“但骑行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大——快乐、坚韧、新朋友。”

叶志说,在武汉大学专心学习的同时,他还将继续挑战骑行,当然不排除还会爱上新的运动项目。

“蓄谋已久”,“小凯”的奖学金总是捐助给需要帮助的同学

在武汉大学,还有一位“小凯”,今年也考上本校研究生。

这位小凯,是一位神秘的大学生,在去年5月和今年6月,将自己的奖学金悄悄捐给“微爱珞珈”,用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尽管要求匿名,但还是被学校找到了。

小凯的真名是邓龙真,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届本科生,今年又考上武大经管学院研究生,他的捐款“蓄谋已久”。

邓龙真(中)和学弟学妹在一起。 记者胡义华 摄

2016年,邓龙真从河南新乡考上武汉大学。大一刚进校,看到周围有同学经济困难,生活非常节俭,他就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他听说有师兄师姐捐奖学金,更有杰出校友为学校捐楼,那时他就暗下决心:如果自己能拿到一笔奖学金,也一定捐给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

这种想法,也是受父母影响。他的父母均是工薪族。在他上初中时,他和妈妈一起乘公交车,看到有个乞讨的爷爷,衣衫褴褛,尽管没到站,妈妈带着邓龙真提前下车,询问爷爷,得知爷爷家庭贫困,妈妈将随身带的200元捐给了爷爷。“能帮别人一点,就帮一点,尽自己的能力。”妈妈的这句话,让邓龙真印象很深。平时有空时,妈妈也带着邓龙真一起去福利院献爱心,给儿童送去文具等爱心礼物。邓龙真高考前夕,在报纸上看到一位高考女孩被开水烫伤,他将自己省吃俭用的生活费,按照报纸上公布的账号给汇了过去。“我当时也是一名高考生,感同身受。”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邓龙真学会了,自己只要有一定能力,就要帮助他人。在武汉大学的一次志愿活动中,他了解到“微爱珞珈”是校友发起,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帮助武大公益社团的捐赠项目之后,他便决定将奖学金捐献给基金会,帮到更多的同学。

2019年5月,在获得1万元“永旺奖学金”奖励后,热心公益的邓龙真第一时间想到“微爱珞珈”。由于不想让身边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邓龙真当时以“小凯”这个名字匿名捐赠。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一张接受捐赠证书的照片曝出,“小凯”的故事才被更多人知道,一时间感动很多人,也让“微爱珞珈”被更多人关注到。

2020年5月,因为表现优异,大四的邓龙真获得了由武大校友于刚夫妇设立的“于刚·宋晓”奖学金。6月,在收到这笔奖学金后,他再度选择拿出1万元,捐给“微爱珞珈”,并且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后来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查询银行反馈的转账账户名单时,发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

不仅如此,疫情防控期间,邓龙真还在河南老家,通过线上为一位在汉医护的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和心理咨询。

谈到做公益的初心,邓龙真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捐款、志愿活动、学生工作在性质上是相似的,都是为他人做一点事情。“贡献不分大小,只要我们在不断地前进,都能产生一些好的影响、是有意义的。”邓龙真如是说。从基层社区服务到军运会志愿者,从捐款到云“辅导”,他带着做公益的初衷,为他人送去温暖。

5日下午4时许,邓龙真到达武汉大学报到,刚好偶遇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这位身高1米91的帅小伙,不好意思地说:“我真只是做了一点小事,尽自己的一份能力。”(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李想 屈波)

【编辑:贺方程】

(作者:胡义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