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文扬谈我们这个独一无二的“广土巨族”,中华文明的深层研究要靠中国学者推动

文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退役中国海军军官,舰载武器系统工程研究生学历。著名海外华文媒体人,旅居游历多国,长期关注研究不同文明的对比问题。

著有《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人民共和国》、《中国力》(与寒竹合著)。

《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 文扬 著   中华书局

很多人认识文扬,是从网上开始的。

去年1月,文扬在网上发表“70年对话5000年”系列文章,讲中华文明。第一篇《赢在起跑线上》便吸引了众多目光。当文章更新到系列之三、之四时,就有几家出版社主动联系文扬。时任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更是亲自上门,敲定了正式出版意向,于是就有了这本《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虽然看书更加系统,但很多网友还是觉得不“过瘾” ,于是文扬又在“观学院”中开了音频课——《文扬论文明40讲》,目前已更新了十几期。

文扬论文明,到底新在哪里、独特在哪里?《长江日报》读+专访了文扬。

关注中华文明的“唯一性”

“我2017年出版的一本书就叫《人民共和国》,在世界政治史的背景下专门论述了这种特殊的国体,并将新中国定位为历史上唯一取得了全面胜利的人民共和国,而且是唯一崛起为世界大国的人民共和国。”文扬说,这些唯一性,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中国独有的5000年连续文明这个深层背景。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文扬深有感触,在《观察者网》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重大现实意义》,文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展望:当今时代,在中国社会里,学者们将以中国的方式,重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过去感”,并追溯其变迁与转型。

从这篇文章开始,写一个“70年对话5000年”系列的想法,就在文扬头脑中成形了。

由衷抒发对自己文明历史的深层理解

不少读者认为,从《天下中华》中能读出文明自豪感,因为是从学术的角度,冷静分析、认真考证得来的结论。

书中也引用了梁启超1902年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的话,“於戏,美哉我国。於戏,伟大哉我国民”“故合世界史通观之,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

文扬认为,如果认识很表面、很局部,仅仅是受到盲目自大心理的驱动,很容易引起反感,受到嘲笑。但是,如果是对自己的文明历史和特殊国情有更深的理解,笔下将是由衷的抒发。

“这也正是我写这本书所致力于的目标。”文扬表示,中华文明是唯一生生不息、不曾中断的原生文明。但这里面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到底有哪些独一无二、特别突出的地方?今天中国所取得的种种成就,与5000年文明史又是怎样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关系?他认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这个论断中,包含的内容太丰富、太复杂,需要有大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一起把这个脉络梳理清楚。

【访谈】

处在历史高处回望5000年文明史

从“中华文明缺了什么”,变成“中华文明多了些什么”

读+:70年对话5000年,跟以往类似的“对话”比,新在哪里?

文扬:新中国70年,代表着胜利者,而不是失败者,代表着一个处在历史高处的国家,而不是处在历史低谷的国家。这样的对话,虽然也是反思,但发问方式却不再是“中国做错了什么”“中华文明缺了什么”,而转变成了“中国做对了什么”“中华文明(比其他文明)多了些什么”。

读+:很多人有这样一种心态,认为凡是西方文明都是先进的、科学的,而中华文明大多是落后的、腐朽的。为何有这样的执念?

文扬:这主要还是一个时代背景的问题。我用过一句话评说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叫“面对祖先不敬畏,面对洋人不自尊”,其实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根源,都是因为不懂历史。因为不懂历史,所以根本不了解中华先祖有多么伟大,多么令人敬仰和尊重,反倒跟着某些西方的偏见一起贬低自己的祖先。

这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一个问题,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人看明白整个世界的过程与本国滑落到历史谷底的过程重合,认清本国在世界所处地位的过程与本国在列国竞争中连续失败的过程重合,于是只好不断地检讨和批判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所属文明,日久天长就将西方文明高高在上、中华文明低低在下这样一个基本认知固定了下来,而且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了。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胜利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华文明在经历了历史上最近的这一次异质文明的冲击之后,又再一次实现了复兴。就像是走了一个大大的V字,从今天的位置上回望过去,不只是国力的对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文明之间的对比也正在发生历史性翻转。而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文明,当然可以将历史与当代连接起来,将自身视为优秀,视为在当下和未来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天下”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天才创造

读+:您认为“天下”这个概念,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天才创造。这也是书中很重要的概念。“天才”在哪里?

文扬:“天下”这个观念的产生,必须要有合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条件。因为与天下相对的观念就是列国,但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在城邦国家的演化阶段,从自己所在的城邦看出去,要么就是敌国的城邦,要么就是游居的蛮族,互相征伐,战斗不休,永远不会形成天下的观念。而即使是包括了很多城邦的大的领土国家,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定居历史,也难以产生“天下”的观念,例如欧洲各国,从起源上都是在对抗亚洲游居民族入侵的抵抗战争中形成的,不会产生“天下”的观念。

所以,“天下”这个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产,归根结底是与中华文明得以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元一体的起源过程密切相关的。

这里的要点在于,一是天下大于国家,二是天下先于国家,中国的早期国家,无论是古国还是方国,甚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每个国都将自己视为天下范围内的列国之一,而不是整个天下。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了“天下”这个观念,国家就不是至高无上的了,天下才是。

“未曾中断的文明”隐藏着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密码

读+:人类文明史以来,很多文明都覆灭了,唯独中华文明不曾断裂。这意味着什么?

文扬:文明在成长之后又覆灭是一个常态。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将人类文明全部研究过之后,赫然发现,从一万年前最初的几个原生文明至今,其他存世的文明已经是第三代了,但中华文明还在延续。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首先要关注以下这些基本事实,先进行事实判断,例如,文明覆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主要是亡于内部的腐化堕落和社会崩溃,那么这种情况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发生?如果主要是亡于外部的蛮族入侵,那么中华文明也经历了很多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为什么没有覆灭?反而通过同化蛮族让文明得以在更大的规模上延续?既然内部的腐化和外部的入侵都没能让中华文明覆灭,在每一次重大冲击之下都能浴火重生,那么确保了这种延续性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或者说都有哪些?上层建筑的因素为主,还是物质基础的因素为主?孔孟之道、儒道释三大教、语言文字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只是研究历史的需要,对于理解今天的现实也是非常必要的。

读+:“广土巨族”是您提出的概念,它和中华文明的关系是什么?

文扬:提出定居文明、秩序主义、天下国家、天下型经济体等概念,其实都是从上面这些思考中产生的。所以,不要误认为“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这个描述只是一个一般的说法,中国的学者应该从这个唯一性中充分地展开研究和探讨,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一组密码就在这里。虽然文明理论主要是西方学者创建的,但由于中华文明的唯一性,更深层的研究应该由中国学者来推动。

读+:很多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我们这个“广土巨族”具有唯一性吗?

文扬:从民族的形成过程上看,众多氏族合成种族,众多种族合成民族,众多民族合成国族或超大民族(巨族),这是一个一般的过程。

但就像国家从城邦国家到领土国家再到大一统国家或大型帝国这个过程一样,很多民族也是走到其中的某个阶段就停滞了,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例如欧洲的各民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分成20多个国家之后,就难以进一步融合了。而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由于新大陆的发现和开拓,出现了一些疆域巨大的国家,这些国家表面上看也很像是广土巨族,但其实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它们远远没能完成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早已完成的那些同化和融合过程。

中华文明之所以保持了连续性,其中就包括了民族的同化和融合这个重要方面。历史上成百上千的不同种族,但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和民族扩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融合在一起了。

借助现在的新学科比如分子遗传学,学者们有希望重构这个融合过程,最终会发现,这个巨族的形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过程,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然还在继续。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编辑:姚昊】


(作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