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新冠康复者热泪盈眶,坚信党是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刻,武汉4万多名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众多新冠肺炎康复者在八方关爱下获得“重生”。9月8日,他们分别观看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新冠肺炎康复者听了热泪盈眶感同身受。

经历生死,生命重启,重生者的“战疫”领悟格外深刻。在八方支援,全国人民的关爱下,他们不仅战胜了病毒,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享受到了阳光下的美好生活,更体会到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积累的坚实国力,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听了总书记的话,我感觉浑身充满力量,也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人民为热干面加油’,我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那段难忘的时光:是党和国家给我们底气和勇气,渡过了难关,党是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8日早8时多,63岁市民王金龙早早等在电视机前,到中午12时,他面前的纸上已经记满了笔记和感想。王金龙是江汉区城管局的退休员工,今年1月下旬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我给自己打气,认定国家肯定会管我的。”经协调,王金龙被收入了江汉方舱医院。

这是武汉第一批方舱医院,也是武汉“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王金龙是江汉方舱医院第999名出院者。在方舱医院的23天里,他写完了4支中性笔,写下1.7万字的方舱日记,记录医患共克时艰的点滴细节,也记录自己的感激和感动:几天时间火速搭建的方舱医院,集结各方力量共克时艰;年轻的护士冲在最前面,让人敬佩又心疼;除为轻症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方舱医院还兼顾病友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求……快速运转的方舱医院优势凸显:绝大多数轻症患者很快治愈了,极大地缓解了紧张的医疗资源。

“亲身经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今天再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振奋人心的讲话,我感觉浑身充满力量,也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王金龙说,作为有43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在家仍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所能及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听党的话、跟党走!”

把党当主心骨的,还有抗美援朝老兵张兆堂。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还未开始,他就戴上军帽走进了房间。看到电视镜头里,肩枪礼兵庄严伫立在人民大会堂外,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兵,用双手反复扶正戴在头上的军帽。

春节期间,张兆堂和老伴儿均出现发热、浑身乏力等症状,前往协和医院做完核酸检测没过几天,两位老人被确诊。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发热门诊待了38个小时,他们等到了火神山医院的床位。在等待期间,张兆堂对老伴说:“别怕,有人会管我们的。”

“我晓得,是党要子弟兵来救我们的。”在火神山医院,军队医疗队全力救治张兆堂和老伴儿,还送来棉被和鸡汤,张兆堂用床头药盒里的一张药品说明书,陆续记下了18位医疗队“亲人”的名字。

面对大灾大难所有人不屈不挠,拧成一股绳

9月8日上午,60岁的退休职工、长江救援队成员、渡江爱好者王双宁和队友照例进行长江救援队的轮班值守,守望长江、守护生命。他还有件重要的事,就是收看收听“表彰大会”。

王双宁喜欢在江水的怀抱中迎来新的一天,他最懂这“江上日出”的壮美,尤其是亲历了罹患新冠肺炎的生死86天,痊愈之后更加热爱生活,恋上这座城。

1月26日出现症状,2月8日被收治,3月19日出院,4月20日拿到“绿码”。5月1日疫后首次回归长江,5月19日以33分钟的成绩刷新了自己的渡江记录。王双宁病愈后选择用横渡长江来证明自己对病魔的不屈服。他的故事经长江日报报道后,登上热搜,被网友点赞为“武汉好起来的‘缩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第二个甲子元年再起航,王双宁决定把“长江救援”当成事业来做,也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感受渡江游水的快乐。

“面对大灾大难所有人不屈不挠,拧成一股绳。”9月8日中午,80后手绘插画师黎婧全程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她说要用自己的笔,继续画她眼中的中国力量,举国同心。

2月12日晚上,核酸检测阳性的黎婧住进了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刚住进去的时候,害怕与担心、茫然又无助的情绪笼罩着我。”黎婧坦言,当时的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最终让她彻底安心下来的,是负责照顾和救治她们的来自安徽和贵州的援鄂医护人员。“你们有任何问题,随时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在这里!”距离自己不到2米的护士站传来温暖而坚毅的声音,瞬间让黎婧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你们一定要开心起来,病毒最怕欢乐的气氛……”那活泼而又年轻的声音,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透过耳膜直击黎婧心底,他们像“大白”一样温暖。黎婧决定将这些逆行来汉的医护人员,用视频和画笔一一记录下来,将他们传递的温暖和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

5月,黎婧的《2020武汉日记》出版,里面收录了她的288幅原创手绘。

5月,黎婧的“2020武汉日记”出版,里面收录了她的288幅原创手绘。如今,她正在画第二本书,记录疫情中的平凡英雄。

“国家底气十足,人民才能底气十足”

98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在孙女陪同下全程观看表彰大会,他时而激动,时而眼角泛泪: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目睹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繁荣昌盛,所以面对大灾大难,才能底气十足,我们人民才能底气十足。”

韩天芑先生是我国著名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我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今年2月感染新冠肺炎,经治疗于4月中旬康复出院。他说:“我的生命是多少人付出血汗换来的,感谢这些忘了自身安危,全心全意救人的医务人员,也感谢像母亲一样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98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在家收看表彰大会。记者徐锦博 摄

电视机前的他精神矍铄、中气十足,眼睛炯炯有神,聚精会神盯着屏幕。在看到习主席给钟南山院士颁奖时,他告诉记者:“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是功臣,劫后余生的我年事已高,还是想为国家再做出点贡献。”

“爷爷是一个和蔼、乐观、谦恭的老人,战疫时坚强乐观,康复不久又给武大毕业生写下千字鼓励信,学生们不仅深受感动,还视他为偶像。”在陪同爷爷全程观看表彰大会时,韩时珺回忆起韩老这半年来的“重生之路”,满眼的疼爱和敬佩。

住院期间,韩老曾两次被下病危通知,最终被援汉医疗队“抢”了回来。今年5月1日,韩老才结束第三阶段隔离,手机上的“健康”码转为绿色,这让他兴奋不已,吵着让孙女韩时珺带他去东湖边走走。6月20日,他还给武汉大学2020届15000名毕业生写了一封信,勉励毕业生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不怕失败勇于尝试。

“我活过来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如果不是生活在中国,我可能已经在另外一个世界了……”9月8日上午,50岁的程春生收看全国抗击疫情表彰大会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国家治疗我不计成本,全部免费,我活过来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程春生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2月11日住进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生命几度垂危。2月27日上午,上海华山医疗队和同济护心小分队通力协作,他成为该院第一例成功脱离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那一刻,他泛着泪光的双眼和医生周宁“活过来了”的三声欢呼,成为“武汉保卫战”的标志性瞬间,无数网友留言为他加油,说“这是2020年最动人的双眼”。

他的康复状况牵动着数以万计网友的心,4月18日,结束隔离回家的他,对着镜头说,“下半生要当两个半生去用”。半年来,他每天早上都会在阳台做康复运动,按时到医院复诊,康复状况不错。

“感谢党和国家,在武汉最危难的时刻调集全国精锐驰援,给了我们最好的医疗队,我才有机会再见到家人。”程春生说,他脱离危险后才知道,他从重症转为危重症,再到脱离ECMO、脱离有创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后转入普通病房,几乎接受了院区所有医疗资源的服务。接管同济重症监护室病区的华山医疗队和同济护心、护肾、护理等小分队,前后投入了20多名医护人员守护他。

再度回想起这段病魔斗争史,程春生感慨良多:“只有在我们国家,才会集中一切力量挽救每一个人;只有在我们国家,才会创造生命奇迹。”

“守望相助,爱心传承,我要做志愿者回报社会”

“疫情让我真正理解守望相助。我现在也想做志愿者回报社会。”新冠肺炎康复者汪洋收看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报道后,难抑心头的感动。

患病后,汪洋辗转于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市第五医院、火神山医院接受救治。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他主动当起医院志愿者,为病友与医护提供志愿服务,他一心想着“多为这些医护人员分担点”。汪洋还拍下了近3000张照片记录医护人员的工作与医患之间的特殊情谊,“这些恩情永远都不能忘”。

“只要团结一心,什么困难都会被克服,疫情之中,我感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汪洋告诉记者,从医护人员身上,他感受到了白衣天使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在病友们身上,他也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乐观、坚强与友善。汪洋介绍,在方舱医院里,还有不少病友和他一起当起志愿者,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彼此帮扶,互相体谅,和谐相处。一幕幕往事犹在眼前,每每回忆起来,都让这位90后小伙充满感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该做的,咱们国家和民族就能变得更好!”

“只要达到捐献标准,我就一直捐下去。”9月8日,新冠肺炎康复者唐树林的朋友圈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报道已然刷屏。

唐树林和妻子献血。

9月2日,唐树林第12次捐献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自2月29日至今,几乎每隔14天,唐树林就会赶到武汉血液中心捐献恢复期血浆,已累计捐献恢复期血浆4800毫升,是目前全国捐献恢复期血浆次数和总量最多的新冠肺炎康复者。

唐树林说,患病的经历让他感受到“无穷的善意”,太多好心人伸出援手,让自己重获新生,各种来汉援助的外地医护人员的新闻更让他深受感动。随着病情好转,唐树林更坚定了信念,“只要能康复,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个社会”。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徐锦博 关馨 王恺凝 李冀 刘晨玮 刘璇)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