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总监田志坚:检测能力的突破性提升 成为战疫重要转折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建设投产周期从3个月到5天,日检测通量从200人份到高峰值20000人份,一减一增之间,是我国常态化检测能力提升的硬气,是依托科学稳步破局的牛气,是中国人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底气。”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返汉的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总监田志坚,回想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第一个“火眼”实验室的建设运营,难掩激动。

田志坚获奖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5天在汉搭建全球第一个“火眼”

田志坚介绍,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前一天,他收到公司组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通知。作为一名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当即退掉早已买好的返乡车票,留在武汉,并在后续担任“火眼”实验室主任。

彼时,检测样本需要送到北京国家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返回需要3—5天。来自国家卫健委的信息显示,1月28日武汉市发热门诊日接诊量过万,但检测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疑似患者无法收治。

确保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而提升检测通量成为破解封城困局的一时关键!全国人民都在期盼早日破解困局,华大等第三方医检机构开始成为病毒检测的生力军。

难在何处?田志坚解释,新冠病毒样本检测要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二类)进行管理。对患者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同时采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检测实验室要获得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PCR实验室)的资质,必须符合一定投用条件。

1月29日,田志坚连夜和团队成员完成“火眼”实验室设计、出图及设备选型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原本需要3个月的建设投产周期压缩到了5天,创造了医学检验实验室建设的“中国速度”。

“火眼”被多国复制,彰显中国科技力量

2月5日,华大武汉“火眼”实验室启动试运行,设计检测通量达到每天1万人份,为“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众多抗疫堡垒提供重要的“前哨”支援。华大实验室全员24小时三班倒,甚至在穿上防护服之后,会在实验室里待上近8小时,这期间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厕所。

据了解,PCR核酸检测分为前端取样、灭活处理、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等步骤。其中最危险、最耗时的就是核酸提取环节,需要操作人员打开样本管、吸取检测样本、进行离心处理等多道工序,“必须提起十二分精神!”田志坚说。

后来,实验室新冠病毒样本日检测通量最高提升至20000人份,极大缓解检测“堰塞湖”,运行期间样本接收峰值接近1.6万人份,在疑似病例检测、高危人群排查工作中,充分地发挥了其科技优势。

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不少会到凌晨才送来,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有送样。24小时响应成为“火眼”实验室的工作常态,操作人员常常需要通宵忙碌,基本做到了早晨8时之前交付前一天所有样本的检测结果。

在武汉诞生的“火眼”日后又被复制到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由武汉华大基因生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火速驰援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订货量已累计超过3500万人份。

【编辑:邓腊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