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9周年纪念日,中山公园受降堂重新开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刘思佳)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9周年纪念日,坐落在武汉中山公园里的受降堂,正式重新开放。

89年前的“九一八”,一夜之间,山河变色,国难降临。从这一天起,中华民族遭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至暗时刻”。也是从这一天起,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奋起抵抗,点燃抗日战争的烈烈烽火。

历史虽已远去,牺牲不容辜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每到“九一八”,尖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中国大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日本向中国无条件投降75年后的今天,时过境迁,中山公园里流连着晨练的老人、奔跑的孩子、惬意的游客,中山公园外商圈高楼拔节生长。重开后的受降堂里,《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重整归来。这里有1∶1真实还原的递投降书场景,蜡像人偶神态逼真,连日军头上冒出的“汗液”都清晰可见。

除蜡像还原的场景,《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还有近百件实物展品,并以声光电多媒体形式、分四大板块呈现大量抗战图文史料,以宏大的视野与格局展示中国军民14年的浴血奋战,尤其是武汉地区的抗战历程。

升级后的受降堂,除每周一关闭外,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对外开放,市民可以来这里参观,了解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深刻认识武汉抗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7日,游客在即将开放的中山公园受降堂前拍照。 李春 摄

受降史迹展览升级,突出武汉会战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放大道武展对面,武汉心脏地带,中山公园坐落于此。入园,行至胜利广场,孙中山宋庆龄夫妇铜像的一侧,绿树掩映下,一排白墙红瓦的房子肃然庄重。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所在地,入口处,雪白墙面上挂着的几块牌匾,彰显出它的不凡——200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入受降堂,迎面而来两张巨幅报纸,一张是1945年8月1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一张是1945年8月15日出版的《大公报》,“日本投降矣”和“中国抗战胜利万岁”的标题字大如斗。中国新闻史上,特别是《大公报》的大字号标题,在当时报界并不多见,该报总编辑王芸生力主在报道日本投降消息时,一定要使用从未用过的大号字体,仿佛只有这样,才书写得出它的分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悲怆最伟大的篇章,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一页。

进入受降堂,迎面而来两张当年的报纸版面,把时间拉回到1945年的胜利时刻。     吴嘉豪 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受降堂在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重新打造《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正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武汉图书馆地方文献专家王钢评价,受降堂展览主题鲜明突出,兼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纵观武汉各博物馆展陈的与抗战相关的内容,为数不少,但以武汉受降为专题的展览却付之阙如,这个展览无疑填补了武汉抗战展览的空白。尤其有关武汉受降的图片与实物十分丰富,加之保存至今的受降堂旧址及受降纪念碑原物,让人仿佛走进历史的纵深,亲身感受到那胜利时刻。

真人比例的雕塑还原当年受降场景。    李春 摄

王钢认为,升级后的展览内容并不局限于受降,而是以抗战形势图、大事记、抗战宣言配以历史图片,使中国抗战史波澜壮阔的14年历程一览无余,格局大、视野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突出抗战转折点——武汉会战,突出展示中国共产党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强调了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坚持抗战的伟业,这是符合抗战历史史实的。

他期待着,进入受降堂参观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深入了解第六战区受降史迹之后,懂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战精神是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王钢说,“这些精神,会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更好地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受降堂外,复制展示的受降纪念碑。     吴嘉豪 摄

收藏家深读展品百件藏品,定格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55岁的肖琴学有着30多年的收藏经历,藏品多达1.5万余件,件件都与武汉历史文化相关。从藏家变成行家,他有着多重身份:中国古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文献分会会长,但人们更喜欢叫他——“收藏老武汉第一人”。2009年,央视以肖琴学的藏品为基础,拍摄了3集90分钟的文献纪录片《城市的记忆与重生》。

此前,肖琴学带着他的藏品,在中山舰博物馆等多个地方举办过“武汉抗战”主题的展览。但这种临时、短期的展览,在他看来远远不够,“武汉一度是战时首都,地位和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受降堂打造长期性的《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找到肖琴学希望他能提供一些老物件丰富展品。他欣然应允,一下子拿出了包括“1945年英文原版日本投降书”在内的十余件藏品,“我是个老武汉人,以前就住在航空路一带,经常去中山公园,能够为受降堂补充展品。丰富展览的内容,也是让这些藏品去到了更能发挥价值的地方。”

今年暑期热映的电影《八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人故事。据肖琴学考证,八百壮士大部分来自湖北,他们汇聚在武汉,从大智路火车站出发去上海,补充进淞沪会战。临行前,各方人士曾在中山公园为这些壮士举行声势浩大的送行大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公园也是重要的纳捐点之一。

受降堂过去就有抗战相关的展品数十件,加上这次《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从肖琴学等收藏家手中采购而来的数十件展品,受降堂的实物展品多达近百件。

这些物件虽然不会发声,但那些久远的文字、发黄的页面、斑驳的痕迹,分明诉说着特殊历史时期的种种过往:汉阳造刺刀反映着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军工力量,1938年武汉大学学子临别赠言代表着青年学子忧国忧民的精神面貌……在拿出自身藏品的同时,肖琴学也讲述了受降堂中十件展品的故事与价值。

汉阳造步枪刺刀、弹头。

一、抗战装备

汉阳造步枪刺刀、弹头——战争史上的“传奇武器”

刺刀属于汉阳造步枪的一部分,但完整的汉阳造步枪留存得比较少。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汉阳造步枪是在德国88式步枪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改造的。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用的是汉阳造步枪。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造步枪大量生产,中国军队最广泛使用的就是它。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时期,汉阳造步枪还在使用。

一种武器的使用时间跨度这么长,汉阳造步枪算是战争史上的“传奇武器”了。

抗战时期国共军队规范使用的仿德式24型长柄手榴弹——门槛简单的作战利器

抗战时期国共军队规范使用的仿德式24型长柄手榴弹。

手榴弹制作简单,操作也简单,不像步枪需要经过很专业的培训才能使用,杀伤力又比较大,是一种作战利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人身上都会挂几个手榴弹,仿德式24型长柄手榴弹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很容易仿制,因此抗战中被大量使用。有数据记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了约3000万枚各式各样的手榴弹,炸死炸伤十几万敌军。

抗战时期根据地造马尾手雷——凝聚古法智慧

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武器之一,并且主要是红色兵工厂生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使用。马尾手雷的优点在于带着尾巴能甩得更远,扩大作战半径,也更利于保护自己。相较仿德式24型长柄手榴弹,马尾手雷带有很多本土特色,凝聚了流星锤这样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古法智慧。

二、各界精神风貌

1938年武大学子临别赠言册——青年学生忧国忧民

抗战初期,随着武汉形势日趋严峻,中方进行战略撤退,武汉大学的相关人员、物资要一同迁到四川去。这个临别赠言册,就是在撤离前夕,武大学生们写下的互相勉励的话,“救国救民,强族强种”,反映了当时的青年学生救亡图存的精神面貌。

1938年武大学子临别赠言册。

1938年《全民抗战》杂志40期——知识分子奔走疾呼

1937年8月19日,《抗战》杂志在上海创办,由中国近代传奇报人邹韬奋担任主编。上海沦陷后,很多进步文人汇集到武汉,《抗战》也移至武汉。当时的武汉,有过上百种宣传抗战的进步刊物,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沈钧儒、李公朴、柳湜在武汉创办的《全民周刊》。1938年7月7日,《抗战》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邹韬奋、柳湜共同担任主编,发行量最高达到了30万份。在当时,这个数据意味着它就是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柳湜等都是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全民抗战》大部分是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注重通俗性与系统性,对抗战宣传鼓动起到了很大作用。笔也是武器,在思想阵地上,《全民抗战》就是当时强有力的作战武器之一。

湖北省图书馆购买救国公债清单、馆长报告一组——公务人员解囊相助

武汉会战是敌我双方投入很大的一场战役,大量人力物力倾尽其中。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公务人员,除了自愿捐赠,还直接根据工资比例来划扣购买救国公债,用以支援抗战。

受降纪念碑。吴嘉豪 摄

三、战争残酷瞬间

1938年武汉“四·二九”空战中被打落的日机在中山公园陈列(摘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一书)——定格重要历史瞬间

“四·二九”空战是武汉抗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战斗。4月29日,日军出动数十架战斗机、轰炸机向当时的“战时首都”武汉猛扑。中国军人和苏联空军志愿队英勇应战,击落了21架日军飞机,赢得胜利,涌现了陈怀民等爱国空军烈士。在空军实力上,中国军队与日军相差悬殊,胜利来之不易,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空战被打落的其中一架日机,不久后在中山公园陈列展出。这幅照片拍于1938年,正是记录当时场景的老物件,定格了这场武汉大空战的重要历史瞬间,很珍贵。

1938年武汉“四·二九”空战中被击落的日机在中山公园陈列。

1938年日军拆毁的公园龙桥龙身残片——摧毁图腾和意志

中山公园的龙桥建于1933年,武汉沦陷后,日军在1938年进驻武汉并占领中山公园,当时捣毁了大量花坛和景观。龙桥的特别之处,在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日本是比较注重图腾文化的,捣毁中国龙,也仿佛是在意志上摧毁了中国人。

这几块龙身残片,正属于1933年的那座龙桥,在2001年中山公园改造时挖掘出来的,作为文物来说,意义比较重大。

1938年日军拆毁的公园龙桥龙身残片。

受降史迹展四个板块

第一部分 浴血十四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平、津、沪、宁、汉相继失陷,半壁河山沦入敌手,神州大地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

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中国军民也付出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代价。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 武汉抗战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11月,武汉成为实际上的战时首都,中国抗战进入以“保卫大武汉”为中心的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武汉“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周恩来语),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到武汉去”成为时代的号召。

1938年6月至11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部分 持久抗战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武汉,武汉沦入日军铁蹄之下,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武汉人民饱受侵略者蹂躏达7年之久。沦陷期间,武汉城市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城市现代化建设停滞,工商业经济趋于衰败,文化教育全面奴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摧残和掠夺,武汉三镇人口锐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是武汉近现代史上最血腥黑暗的一页。

武汉沦陷后,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驰骋于白兆山、大悟山、江汉平原,开辟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形成对盘踞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

第四部分 受降光复

历史将永久铭记这些时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向同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9月18日,时值九一八事变14周年纪念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在汉口中山公园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率部投降,21万日军就此缴械……喜讯传来,举国欢腾。武汉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庆祝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犯下战争罪行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历史审判。国民政府则分别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地设立10个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严惩了一批日本战犯和汉奸,伸张了正义和公理。

【编辑:张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