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啥样的?当时的武汉啥样的?200多武汉人讲述70年来的《十八芳华》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18日讯(记者万建辉)1949年5月16日这天,十八岁的刘政德、邱耀先在武汉街头见证解放军进城;新中国的阳光普照下,十八岁的武汉市民肖慧芳、谢芳、王玉珍、夏菊花、何祚欢走上文艺舞台,初露头角,十八岁的胡照洲走上共青团岗位,十八岁的管用和、刘富道开始了文学创作……

《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书影。 记者万建辉 摄

18日下午,由武汉市政协、江汉大学武汉城市研究院、长江日报社联袂出版的《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在卓尔书店首发。本书分前、后卷,从1949年到2019年,每一年都有市民写那一年自己十八岁时的故事,前卷基本涵盖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卷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19年,有超过200名武汉人在本书中呈现了自己18岁的青春故事。

首发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本书主编、武汉作家罗时汉介绍,以“十八芳华”的角度来记录、书写个人史、社会史和武汉城市史的创意,来自他本人。从组稿、编辑到出版,本书跨时4年,它通过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回忆,再现不平凡的国家历史、城市历史和各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史。本书收录大量珍贵照片和物证资料,反映武汉城市发展巨变和市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书中展现的人世万象和不同时代的武汉城市风景,是一道跨越七十年的历史长廊,是一部鲜活形象的市民履历表和生动深刻的武汉城市史。”

《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主编罗时汉发言。 记者万建辉 摄

不少武汉文化名人参与本书撰稿,记录了自己的18岁和18岁时的武汉城市面貌与城市生活。如上世纪60年代,十八芳华的冯天瑜、严昌洪、黎笙、余启新在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冯文学在大雪天修汉丹铁路;崔启建、高作信踏上万里征程,赴新疆支边。上世纪70年代,许多年轻人进城,从知识青年变为工人,如刘谦定、昌庆旭、高双桂、罗建华、樊星、裴高才等,都在不同的环境下求学,打下了人生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让国家和人民都充满生机,大量的青年通过考学、打工、参军融入城市、走向社会。如卢纲开始了他的文学梦,一位名为王军的南京青年因为作文优秀而破格来到武汉大学,成为后来的诗人“洪烛”,来自红安的王恒绩进城打工,靠自己的孜孜不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首发式现场,不同年代青年走上前台,在印有鲜红“致敬青春”字样的舞台背景板上签下自己的姓名,合影,分享自己的青春、成长故事,以及与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丝丝缕缕的联系。作家董宏猷说,“青春可以回忆,但不可复制。‘十八芳华’不是自恋的镜子,而是生命与前进的里程碑。”

武汉图书馆、武汉档案馆和武汉市各区图书馆档案馆,现场接受了《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一书的捐赠。

【编辑:邓腊秀】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