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归!刚刚,武汉两个团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9月23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

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和

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

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在央视刚刚结束的

“时代楷模”发布活动中

这两支队伍代表向

大家分享了抗疫经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

“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半年多过去了,青年医生周宁依然清晰地记得为患者程春生成功脱下ECMO的那一刻。

2月27日,程春生成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重获新生第一人。这背后,是同济医院探索危重症病人救治新模式,是13支小分队合力打造“特战尖刀连”。

时代楷模颁奖现场。院方供图

重症救治,是抗疫战斗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主动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同济医院组成由气管插管、护肾、护心、护肝、护脑、中医药、气切等多支小分队组成的“特战尖刀连”,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精兵强将并肩战疫,形成了“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探索出治疗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同济经验。

插管敢死队——

“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

中法新城院区气管切开应急小分队。院方供图

“插管敢死队”是“尖刀连”里的第一把“尖刀”。插管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操作时,患者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病毒气溶胶。

2月11日,患者程春生入院6天后,病情持续加重,转入ICU病房。插管小分队给他紧急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如果把医生比作刀尖上的舞者,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万里说。

防“暴”精英——

“ECMO不是续命,是救命的”

“6床,程春生,50岁,呼吸衰竭……是否需要上ECMO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2月17日,早上8时整,同济医院ICU病房正在进行病例讨论。

“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应该尽早启动ECMO,而不是等到无计可施时用ECMO来延续生命。”“护心队”队员周宁说,提前干预,才有可能更好应对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

2月19日,周宁和队友汪璐芸医生给程春生实施了ECMO手术。2月27日,程春生成功脱下ECMO。

护心队为ECMO患者撤机。院方供图

重症救治团队——

“机器一响,心就一紧”

“ICU的患者都是‘守’出来的。”同济中法新城ICU护士长熊杰说,像程春生这样的危重症患者,上ECMO的同时,还进行着血液透析,每次连续血液净化的时间是8至10小时,需要两位护士轮班守床,每小时检测的数据达数十种。

2月5日,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接管中法新城院区一个ICU病区。42岁的刘先生持续发烧9天,危在旦夕。李树生说:“我们承担风险也要搏一把,上ECMO!”接下来就是医生和护士漫长的坚守,“机器一报警,大家的心都会一阵发紧。”

3月10日,刘先生顺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掉了呼吸机。他是湖北省当时成功脱离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拆弹“肾”斗士——

“病情一控制,就该排雷了”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通俗来讲,炎症因子相当于人体防御埋的“地雷”,能炸掉侵入身体的病毒,同时也会对身体有损伤,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需要将这“雷”清除掉。

“护肾队”队长徐钢带领小分队成员住在医院里,经过临床实践,发现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清除炎症因子。高峰期,光谷院区17台血液透析机满负荷运转,4位肾内科医生、20多位护士最多的一天为34名患者做治疗。

同济医院“尖刀连”在抗疫战斗中。院方供图

中部战区总医院

战“疫”党员突击队

位于湖北武汉的中部战区总医院疫情一开始就身处“暴风眼”,他们是最先投入疫情防控的军队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院2200多名党员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义无反顾冲锋一线,支援地方战疫。

“我是军人,是党员,

还是专业医生,我不上谁上?”

57岁的江晓静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组长,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已经与传染病战斗了34年。原本今年春节一过,她就要退居二线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她的计划。

疫情刚暴发时,救治患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套成熟的治疗方案。江晓静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中,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仔细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细化“一人一册”的治疗方案。

接诊患者最多那几天,年过半百的江晓静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深夜查房之后就在办公室打个盹,时常深夜一两点钟还在微信群中了解患者情况、跟进指导救治。有时候放心不下重症患者,凌晨4点,她又换上防护服去重症监护室查房。

同事叮嘱她注意休息,她说:“我是军人,是党员,还是传染病专业医生,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当时,医院收治了一名39岁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徐强(化名)。江晓静查房时候发现,徐强在平静时呼吸频率加快,有点像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就询问他“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徐强表示“没有感觉呼吸困难”。

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江晓静,徐强目前的状态只是一个假象,病情可能随时会加重,如果不提前开展干预,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她当即决定,除了给予抗炎和加强吸氧治疗,马上给徐强上无创呼吸机,每两小时一次不间断观察他的病情数据。

第5天早上,护士突然跑过来报告:“徐强呼吸困难!各项监测数据都极不稳定!”徐强表示,感觉自己像沉在水底一样无法呼吸,他绝望地反复说,“我快要不行了,怎么办,怎么办。”江晓静告诉他,病情没有到不可逆转的程度,要坚强一些,咬牙扛过去。

缺氧症状的缓解和对医护团队的信任使他安下心来,坚信自己能熬过去。5天后,徐强顺利撤除了呼吸机。

治愈出院后,听说中部战区总医院正在招募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的徐强,成为了第一批捐献者。捐献血浆的那天,他特意到江晓静办公室外,隔着窗户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与死神“掰手腕”,

成功治愈年近八旬患者

“以生命践行使命。”抗疫过程中,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队员不畏艰险、周到细致,诠释了人民军医应有的样子。1月21日当晚,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和神经内科护士长刘孟丽接到紧急命令,要求他们带领40名医护人员,火线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

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形势不容乐观,刘孟丽和队员们接管的病房是普通病房,没有隔离区和缓冲间,也没有清洁区和污染区划分。刘孟丽将17年前小汤山抗击非典护理经验运用到这次救治任务中,细化感控流程,规范护理操作和防护程序,很快完成了开科任务,为危重患者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较重,当时有一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氧饱和度经常在80%以下,刘孟丽和战友们一次次与死神“掰手腕”,终于成功治愈了这名患者。出院时,老人感动得泪流不止。她在刘孟丽的防护服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愿你的人生如春天般美丽。”

1月27日,一名怀孕34周加5天的确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孕妇呼吸困难,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经医院会诊及救治后,李女士当日成功分娩。随后的14天里,婴儿接连度过了呼吸关、营养关、体温关、感染关。

与此同时,经过精心救治,婴儿的妈妈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减少,血氧饱和度100%,心肺听诊无异常,病情一天天好转。医护人员悉心照顾宝宝,看到孩子茁壮成长,李女士流着泪说:“解放军是我们母子的救命恩人,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抗疫期间,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31人。

实至名归

为他们点赞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陈馨 伍伟 通讯员李锐 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海报:制图王语哲 编辑:曹欣怡 校对:张莹莹)

【编辑:张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