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与时: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历法、时间与天文,这三个不同的词,具有内在的联系。天文现象的周期性,是时间体系形成的源头。在这三个词中,历、时、天,是基本的词义。

所谓“天”,既是笼罩万物的存在,也是周期变化的单元。人的时间意识,是外在的“天”与内在的人结合而来。天给予人了无尽的日子,人在日子中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场境,可以触摸的部分是空间,不可触摸的部分是时间。因此,历、时与天,根本上说,其实是一回事。历、时都是由天给定,也就是由自然给定。

对天地和认识,汉语叫天文地理,为何不是“天理”“地文”?这里面有一种更基始的认识,即文理之别、气质之别。文,指文身,指花纹,指纹路;理,指雕琢,指打理,指整理。人不能对天做什么事情,天不可及,乃至不可测,人只能观其象、望其气、识其纹,以此来认识它,故为“天文”。而地是可及的,也就可以究其质、查其理,可以收拾、整治、安排、打理,故为“地理”。

今天,人们讲时间一般不会说历法,讲历法也不会讲时间。时间体系与历法体系,在日常认识中,属于两个范畴。在时间计量标准置换为原子跃迁周期后,昼夜变化周期在时间衡量的意义上也不具本源性。由此,历、时与天的关系,首先是在科学设定上,然后是在日常认识中,明确区分开来。这就像历与时,历法与时间是两回事似的。但其实,历与时如同管段警察一般,虽各管一段,但都是警察,它们以最显著的天文现象一天为界,一天以下加以细分,便是时;一天以上条理化,便是历。时间体系,由时、分、秒组成;历法体系,由日、月、年组成。

对古人来说,时间首先意味着年月日,人生作着“一日之计”“一年之计”;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时间首先意味着时分秒,生活碎化为一天之内的安排。因此,虽然时间是从来就有,但对古人和今人,含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时间制度首重制历,现在时间制度首重计时。社会的时间规则,因而有从长时段管理到短时段管理,从“合乎天文”到自设标准,从以日为基本单元到以秒为基本单元的变迁。这显示了时间科技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时间节奏加快的过程。

制历的基础是观天,计时的基础是对人工尺度的精确化运用。制历要形成“历法”。历,是日月之所经行的轨迹,也是人世之所展开的行程;法,则是规则、法则;历法代表着对天象的规律性认识。时,意思是时节、时机,如果说历指示着日月经天不可阻逆的连续性,时则意味着对时间节点的把握和运用,“过时不候”代表着机会的丧失。历法操之于天,天行有常,人只能认识这个规律;而时握在人手,时机把握在人。历与时,一个代表天道,一个代表人为。有人说“成事在天”,有人说“事在人为”,两者是不同的认识论。

现在,历经常与史联系在一起,称历史;时则经常与间联系在一起,称时间。这是现代构词现象,但也表达出新的意义。历史其实是说史,说人类活动,而不是说历;历属天,史属人。时后面加间,跟在史前面加历很不一样。原本,时指时机、时节、时点,间指两个节点之间,现在人们说到时间,就不太容易想到时机、时点,而想到的有一个长度的时,这与单字的时发生了很大的意义变化。

古人重历不重时,不是不想重时,也不只是没有计时的技术,根本在于没有实现这种精确性的必要,整个社会都是以日来协同节奏,这与农业生产很合辙。当祷告需要确定的时间时,计时钟就在城镇里立起来了。今人重时不重历,不只是因为有了计时的精密技术,更是因为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生活建立在时和分的节奏协同上。

人很容易认识到一天和一个月,天有昼夜,月有盈亏,而一年的时间很长,认识起来不那么直接。因此推测认为,人们最早不是根据天象,而是根据大地上的物候认识到年的,这些物象如草木枯荣、鸟兽迁徙、河水泛滥、寒暑交替等等。人们是先认识一天和一月,然后才认识到一年,这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古代历法大都是阴阳合历,用月亮周期计月,用太阳周期计年。如果月是从年分划出来的,处理起来就简单多了,如罗马历就用大月31天小月30天来进行划分,与月相没有什么关系。但人们先有一个月的概念,然后才有一年的概念,这就需要把月与年协调起来,把月亮盈亏周期与地日运行周期结合起来,于是需要闰月。

一年的时间有多长,无法从物候中确切地算出来,需要人们认识到太阳运动导致了四季交替以后,从太阳这个“钟表”得出,得出的这个数值是否精确,代表了历法水平。我们怎么知道古代人认为一年有多长呢?因为一年、一月的天数都不是整数,因此,从历法对年、月、日关系的编排,可以知道制历者认为一年有多长。古希腊默冬周期19年7次闰月,我国春秋时的四分历也是19年7闰,后面对应的认识是1年有365.25天,1月有29.5天。1500多年前,祖冲之测得一个月为29.53059天,跟现代测量值相关不到1秒,他还认为应当391年置144个闰月,表明他了解到一年是365.2428天,跟现代测量值只差25秒。

对阳历来说,历法误差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带来问题,但最终会反映到日期的漂移上。例如儒略历一年误差11分钟多,如果一直累积下去,能使冬天变成6月。在16世纪时,儒略历就导致了复活节不合理。复活节是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儒略历在16世纪已晚10天,到3月31日才被标记为春分日,如果月圆和星期天两个条件不凑巧,复活节可能实际上到4月底。这成为格里高利改历的起因。改历后,公历达到了3300年误差1天的水平。

( ·无限杂思· 文/刘洪波)

【编辑:邓腊秀】

(作者:刘洪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