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系家国,天涯共明月”,武汉历经风雨彩虹253天迎来国庆中秋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0月1日下午,东湖新城社区居民齐聚社区战疫文化室,吃月饼、拉家常,喜过国庆中秋佳节。

这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时到访的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一个社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从1月23日暂时关闭离汉通道,至10月1日国庆中秋相逢,已经走过253天。

10月1日,国庆中秋喜相逢,在武汉长江大桥等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畅游武汉。  记者金思柳 摄

长江灯光秀、夜上黄鹤楼、环东湖赛艇马拉松……10月1日的武汉,百项节日活动满城铺开,入夜更是一幅“江城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图景。

这一天,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曾经的战疫现场,回访英雄人民,聆听他们一路同舟共济,谱写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故事。

当国家有需要,英雄从我们身边涌现  

10月1日上午8时,曾经的疫情“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00名医护人员在“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院长张定宇的带领下,在门诊广场前举行升国旗仪式,高唱国歌。此前一天,他在北京参加了隆重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疫情期间,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先后收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回答:“背后支撑我们的是整个中国!保护我们的人民,就是保护我们的城市,保卫我们的国家。”

升旗仪式结束后,张定宇回到办公室处理工作,一直忙到午后。

张定宇的夫人程琳,疫情期间也不幸感染,在得到医治痊愈后,她第一时间便去献了血。

“当国家有需要,‘关起门来独善其身’不是我们的选择。英雄从我们身边涌现,他们是今天最应受到点赞的人。”晚上8时,在汉口江滩观看灯光秀的市民王宇说:“你看,灯光秀打出的字幕——致敬英雄,城市正向他们致敬。”

为国拼命的伙伴,成了永远的亲人    

“渶姐,你看咱们的H89路公交车多喜庆。”10月1日,在东西湖区公交停车场内,司机李想和远在广东清远的黄华渶打了个视频电话。他把手机镜头对着挂满五星红旗的车厢,想让渶姐看一看曾经的“战车”。

10月1日,H89路公交车司机李想(右三)和广东医疗队队员黄华渶视频连线,互致节日问候。  记者张宁 摄

2月9日,黄华渶作为广东医疗队的一员,来到武汉。

李想的任务是为医疗队提供通勤服务,往返于酒店和方舱医院之间。每天发车前,李想会把车上暖气提前打开;凌晨两三点,李想接医护出舱,黄华渶总会给李想带一份夜宵。

3月5日,李想在朋友圈看到黄华渶生日,托了几个朋友买到一个蛋糕,召集大家一起给渶姐过个生日。生日快乐歌唱完,大家又自发合唱了一首《歌唱祖国》。房间的灯是关着的,借着手机的光亮,每一个人都泪流满面。

在每一趟深夜开回酒店的公交车上,大家都要唱一遍《歌唱祖国》。寂静的夜里,武汉司机载着异乡的兄弟姐妹,“在守护祖国的战斗中,不分地域,都是国家的儿女,都是一家人”。

国家对每一个人,不因任何原因而放弃

“开饭啦——”10月1日晚7时,窗外一片安宁。妻子一声吆喝,正在看电视的程春生连忙起身帮忙端菜。鸡汤、回锅牛肉、清炒小白菜,是两口子的节日晚餐。妻子感叹,丈夫劫后余生,一饭一蔬皆是甜。

程春生远远地站在厨房门外看着妻子做饭。  记者金振强 摄

今年2月,经营一家小超市的程春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从重症转为危重症,再到脱离ECMO转入普通病房,他几乎接受了医院所有的治疗,得到了20多名医务人员连续19天的监护。

2月27日,同济医院心内科医生周宁和华山医疗队为他成功撤除ECMO后,看到程春生睁开闪着泪光的双眼,周宁连喊了三声:“你活过来了。”

程春生的手机里珍藏着医务人员与他的合影。记者金振强 摄

程春生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第一位成功撤除ECMO的患者。“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得到了国家不遗余力的抢救。国家对每一个人,不因任何原因而放弃。”

据统计,我国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达到几十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这笔高昂的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兜底。

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医院记下18位“亲人”名字

10月1日中午,家族20多口人齐聚在张兆堂家里。饭桌上,83岁的张兆堂讲起,他在前两日又去了一趟火神山。“在那里,我没忍住落了泪。”

张兆堂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17岁参军赴朝作战。

今年1月底,张兆堂和老伴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老人戴着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军帽,背着装有兵役证的挎包,住进了火神山医院。张兆堂听到救治他们的是军队援鄂医疗队,高兴得不得了,胆子也大了。“任何时候,党的坚强领导都是国家的主心骨。”

5月23日,83岁老兵张兆堂的出院证书已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记者苗剑 摄

“这份恩情哪能忘!”张兆堂用床头的药品说明书,记下了18名“亲人”的名字:糖(唐)杰、李奇、赵颂涛……

这份名单,老人好好地珍藏着。曾有展览要征集这份名单,被他婉拒了。

东湖新城社区67岁的社区居民向春琴,疫情期间写下12字“劝阻语”挂在窗上——“听党话,呆(待)在家,胜利是你我他”。

10月1日,社区桂花飘落在树下的座椅上,老人和街坊们坐在桂花树下聊天,花香伴着笑语。

因为国家需要,他们迅速集结

10月1日上午,卢炬一家三口在东湖绿道散步。

卢炬是中建三局三公司副总经理,在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每日奔走3万步以上,至今双腿还隐隐作痛。

他回忆,10天建成一座医院,难度可想而知!但当招募消息在微信群中一发布,请战信息瞬间刷屏。600名技术和管理人员火速到岗,5000名工友战斗在工地,山东、天津、河北等地的设备与材料一车车抵达。“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员,突然就集结爆发的力量,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

武钢体育中心馆长董大鹏,见证了青山方舱的建设。从接到通知到建成,只花了50多个小时。紧接着,国家(陕西)紧急医学救援队来了,河南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来了,武汉市第九医院的医生也来了。全国各地发来的物资、5G远程诊断设备、清洁消毒机器人也全部备齐……

10月1日上午,董大鹏打开电视收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我们什么都不怕,安心”。

90后“硬核”青年随时可为祖国顶上去

10月1日中午,一家六口人围坐在姥姥家,几盘香飘四溢的家常菜,让90后音乐教师华雨辰乐成稚气未脱的孩子。

边吃边聊,二姨突然红了眼眶:“感觉今天像补了一餐年夜饭。”

10月1日,音乐教师华雨辰(左三)和家人一起聚餐,共度国庆和中秋佳节。  记者彭年  摄

1月23日,公共交通暂时停运,华雨辰看到一位身穿防护服的路人在寒风中往前走,她想都没想,报名做了志愿者。

1月26日第一次值岗大桥,得知同班值守的志愿者因故无法到岗,一通电话,同是90后的闺蜜加入进来,在寒冬中的桥上一守就是8小时。有位1993年生的男子,得知医院热水器坏了急需修理,二话不说申请冲进了红区……

“有人认为,我们年轻一代是在温室中长大,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随时可以为祖国顶上去!”华雨辰说。

铆着一股劲,为世界防疫作贡献

10月1日清晨5时47分,东西湖吴家山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

一声风笛长鸣,满载的中欧班列(武汉)从吴家山站驶出,向德国汉堡驶去。班列上的集装箱里,装载着62吨、8133件防疫物资。

驶往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

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员工连华早早抵达发车现场,逐一将集装箱中的防疫物资填写在统计表中。从3月28日起,这张表每周都在电脑里“生长”,不知不觉已记录到了第1011行。在此背后,是从武汉源源不断发往德国、波兰、西班牙、法国、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地的近5000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疫物品。

申报速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快,铁路、物流、海关等一条链上的所有人都跑着工作,大家都想让这趟车早些发出,尽快用于国外防疫一线。“所有员工都铆着一股劲,因为我们代表的是国家,为世界防疫作出贡献。”

(记者张维纳 晋晓慧 王恺凝 叶飞艳)

【编辑:丁翾】

(作者:张维纳 晋晓慧 王恺凝 叶飞艳 彭年 苗剑 金振强 张宁 金思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