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去菜场买菜变得智能精致,武汉318家农贸市场升级用了318种改法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9日讯(记者胡义华 刘睿彻)国庆假期,武汉市15个区318家提档升级的农贸市场全部改造完成,迎新纳客。市民们说,这里的烟火气不仅回来了,还更加精致。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超大城市治理之“本”。即使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武汉对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从未止步。

9月底10月初,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访了15个区的15家农贸市场。走访中感受到,市民俗称的菜场大变样,整洁、温馨、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生鲜可追溯系统、新风系统、垃圾分类、智慧显示屏等成了菜场标配,有些菜场还能休闲喝杯咖啡……逛菜场成了一种享受,熙来攘往的买菜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

东湖风景区东湖景园生鲜市场,市民买菜仿佛游景区。 记者苗剑 摄

拿出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

318家农贸市场,小的菜场有600平方米,大的菜场有5000多平方米,3个改造档次,可谓318种改法。

达到改造目标,十分不易。各区成立农贸市场改造工作专班,实行“一场一策”。

7日,东湖高新左岭大市场修葺一新,迎接市民。这家左岭街唯一的菜场,改造前为临时大棚结构,这次推倒重建。3000平方米的菜场投入1000万元改造,集合了食品快检、入口测温、价格公示、产品溯源等智慧化标配,周边5万群众的生活品质从此上了台阶。

9日清早,青山区天惠佳市场门口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蔬菜快检信息,不大的菜场内,地面防滑瓷砖洁净;案台上菜品摆放规整,没有出摊;统一的黄色标识,分区清晰,简朴中又不乏时尚。江南春城小区居民姜女士告诉记者,菜场改造后变干净了,一进门就看到检测结果,很放心。

洪山区创亿农生鲜市场的电子价签可以随时调价。记者彭年 摄

天惠佳市场只有600平方米,在这次农贸市场改造中算是最小的菜场,改造标准是基础的1.0。据悉,根据实际情况,武汉农贸市场改造分为3个档次,1.0是基础,代表标准化农贸市场;2.0是提升,代表具备智慧化功能;3.0是方向,向商超看齐。

菜场虽小,改造标准却不含糊。天惠佳市场负责人王慧敏介绍,600平方米市场投资80余万元,地面瓷砖、快检室、三防设施都进行了更新,还专门添置了垃圾处理设备。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造加强了市场环境卫生整治,更加突出市场品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特别注重提升智慧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汉阳区的邓甲市场、龙阳世纪生鲜市场则是按照2.0标准改造。记者进入市场看到,智慧大屏随处可见,客流统计、当天交易笔数、菜品追溯随时可查。“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是市场改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龙阳世纪生鲜市场杨经理说。

9日清早,邓甲市场检测室内,两位检测员正在对当天菜品随机抽检。消费者通过透明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步操作。检测结果出来,在菜场内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同时上传至汉阳区市场监管局平台,监管人员可随时回溯查看。

龙阳世纪生鲜市场每一个摊位上,都安装了智慧屏和智慧秤。顾客扫一扫,摊主的资质、菜品来源信息立即呈现。记者一扫,经营户祁占录,五星商户。

“环境变好了,租金都没涨。”邓甲生鲜市场经营户褚腊祥很高兴。龙阳世纪生鲜市场甚至为经营户减免了300万元的租金。

“买菜更放心,菜价也没涨”,在水果湖中百市集、天惠佳市场、邓甲市场、百步亭生鲜市场,记者听到市民一致反映。

武汉农贸市场改造,拿出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的品质。

买菜有了“仪式感”

脏乱是老菜场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解决环境卫生问题,特别是垃圾分类处理成为这次改造的重点。

记者在沙湖边市集看到,垃圾处理设备处理废弃蔬菜后,分流出污水,减少垃圾储量。

百步亭生鲜市场的每一个摊位里,都备有两个塑料垃圾桶,用于分别存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市场经理斯丰贤告诉记者,市场的地下管网进行了改造,每个摊位的污水全部流入污水处理机,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烂菜叶,鱼鳞、内脏等残渣回收后送入垃圾处理机,部分制成有机肥,无法处理的部分经过脱水、粉碎、烘干后,变成干渣,方便清运。

距离龙阳世纪生鲜市场30米左右的地方,也建了垃圾分类处理室,对废弃果疏、肉类进行无害化就地处理。

在武昌区水果湖中百市集买菜,已与逛超市的感觉无异。 记者苗剑 摄

9月6日,武昌区沙湖边市集创始人周明成举办了首场菜场舞会,一群年轻人以舞蹈的方式回归菜场。周明成认为,菜场不仅仅是买菜的地方,还是市民休闲、聚会、沟通情感的场所。

记者来到沙湖边市集、水果湖中百市集、邓甲市场,与逛超市的感觉已经无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菜场各有特色,给了市民不同的文化体验。

水果湖中百市集在地面上模拟了70后、80后童年时爱玩的跳格子游戏,还有老街景涂鸦的水彩窗户;沙湖边市集融入长江大桥元素,在一楼与二楼楼梯之间的栏杆上,安装了3000个类似长江大桥上的螺钉。磁带、缝纫机、手摇电话这些少见的老物件也一一呈现;邓甲市场模仿了徽派建筑风格;东湖高新区的关南生鲜市场定制了“荷花”墙砖、灯饰,寓意高洁、清廉。

“在武昌沙湖边市集,拍照打卡,坐二楼喝咖啡聊天,是件挺惬意的事。”90后女孩芳芳说。

“看似农贸市场功能的延展,实际上是对市民‘精神需求’的满足。群众的需求就是治理的方向。”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洪山区名都菜场负责人夏天为把市场改得有特色,专门去上海学习过。她说,不仅是硬件设施要改,服务也要更优化。

“来这里买菜感觉很舒服,虽然市场比较小,但是环境好、干净、有条理。”家住名都花园的李珊说,虽然现在网上买菜也比较方便,还是喜欢来菜场买菜,“好像有一种仪式感”。

进一步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

据悉,近年来,为满足民生需求,提高城市品质,武汉农贸市场经过多轮改造,特别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改造加速。

本轮改造始于今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改造一度面临难题。市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外面的人进不来,施工队回不来,不过改造工作并没有停滞,大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比如通过远程方式,进行图纸设计。

在黄陂区木兰斗笠哥智慧农贸超市,机器人助阵市民买菜。 记者刘斌 摄

4月13日,武汉重启后的第五天,市政府官网发布了《武汉市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改造时间轴,一环扣一环。改造指挥部对各区改造进度深入了解,强力推进。

为鼓励市场方按期保质完成改造,市级财政安排2亿元左右资金,与各区级财政配套,对规定时间内完成改造并通过验收的农贸市场,“以奖代补”。

“当时有人说,进行农贸市场改造,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昌区市场监管局市场规范合同科科长齐雪杨记得,城市重启后,他和同事们成天奔波在辖区农贸市场改造现场进行督查,改造慢是什么原因?改造的图纸没有通过审核,问题在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各个击破。”

武昌一家市场业主租赁期只剩下2年时间,如果投入大笔资金改造,又面临2年收不回成本,业主不愿意投资改造。改造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下沉,一起与房东协商,最后房东同意延长10年租期。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经过这轮改造,武汉建成19家现代商超化菜场、143家智慧化菜场、156家标准化菜市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编辑:邓腊秀】

(作者:胡义华 刘睿彻 苗剑 彭年 刘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